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192360

当代文艺学名家研究

  • 中国美学的两次突破理论及其方法论反思——关于《禅宗美学》的对话

    王莹;张节末;

    张节末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禅宗美学》,综合使用突破法与会通法,融汇康德美学与现象学还原法,采取哲学美学立场,创新性地研究了中国美学史上从庄子、玄学到禅宗的美学突破。分析最基础的禅之感性经验,提出禅宗主空幻的自然观与看空的人格观相结合,催生心化的境界—意境的审美经验体系。多年后反思《禅宗美学》的方法论,提出美学研究必需保持理论思维的哲学高度,同时要下沉到文物和艺术,向美学史贡献历史感与现实感。

    2024年02期 v.40;No.16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比兴美学》的学术贡献及其争议

    赵琼琼;

    张节末教授的著作《比兴美学》,立足天人之际的语境,沟通哲学史和诗学史,探寻比兴审美经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在长时段中描述比兴之兴起、发展、变形及式微的曲折过程。此书彰显了作者注重哲学思辨和材料分析相结合的功底,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中发明中国问题,是其审美与自然优先于艺术之中国美学史理念的典型体现。学术视野、方法论和具体观点别出手眼、独树一帜。其原创性论断引起学界关注,尤其在“断代史观”这一判断上引发众学者争鸣和反思。《比兴美学》的贡献及其争议,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美学经典问题研究的深入。

    2024年02期 v.40;No.160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西北地方文化研究

  • 东汉末年曹操、曹丕经略河西考论

    司豪强;

    东汉末年凉州爆发叛乱,中央难以平定。又逢董卓之乱颠覆东汉皇权,河西自此陷入纷乱局面。曹操控制献帝号令诸侯后,初以关东战事为重心,未遑西顾。仅对关陇河西采取拉拢羁縻之策,这些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其实仍在诸地方势力之手。待曹操平定关东,降服关陇诸将,方着手经略河西。对待河西问题,曹操采取徐徐图之的蚕食策略,驻军金城、武威,坐观诸将争斗而缓收其利。曹丕掌权后,改变策略,分置凉州而遣刺史、太守意图将河西诸郡纳入中央政府统治,于是黄华、张进、麴演等作乱于河西酒泉、张掖、西平三郡,抗拒曹丕势力西进,曹丕使汉军西进戡乱。而敦煌郡倒向曹丕,出兵东迎太守,与曹丕东军夹击酒泉、张掖叛军,河西最终纳入曹丕掌控的东汉中央政府治下。

    2024年02期 v.40;No.160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兰州文理学院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述略——兼及馆藏厉鹗《宋诗纪事》的署名与著作权问题

    王小恒;

    兰州文理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历了一个重新“被发现”的过程,目前已经安全庋藏,发挥其应有作用;这批馆藏文献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尤其是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清两代古籍的版本渊源和特点;馆藏善本文献《宋诗纪事》客观记录了其作者情况,其署名和著作权符合当时成书实际,其价值值得重视。

    2024年02期 v.40;No.160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丝路文化翻译与传播

  • 主持人语

    曹进;

    <正>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拥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紧随敦煌与河西走廊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前沿问题,推出“丝路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专栏,旨在深入研究以敦煌为代表的河西走廊文化内涵,有利于建设以敦煌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对促进新时代敦煌文化符号生产、品牌塑造、翻译传播,弘扬敦煌文化、展示河西走廊文化精髓,促进敦煌与河西走廊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2024年02期 v.40;No.160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河西走廊文化翻译传播研究

    曹进;陈怡莉;

    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探析文本的三个功能在河西走廊文化翻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探索河西走廊文化国际表达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文本的信息记忆功能指导译者在翻译中还原原文的历史信息,通过重构文化联想的空间来引发读者的共鸣;信息传递功能引导译者采取迂回婉转的方式转换原文,消除文化不匀质现象,实现最大化的信息等值传递;文本的信息生成功能解决两种语言文化空缺或概念空缺的现象。

    2024年02期 v.40;No.160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多元系统理论视域下敦煌文化的特征梳理及外译启示

    赵庆龄;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系统梳理其特征并探讨其外译的一般原则,对于借助敦煌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多元系统理论梳理,敦煌文化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其子系统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和异质性;其形成和发展进程凸显出历史性和开放性。基于这些特点,在进行敦煌文化外译时,应树立系统整体和跨学科的翻译观,采取动态、开放的视角,充分认识到敦煌文化外译的成长性空间;同时要认识到历史性和开放性是敦煌文化外译的先天优势,增加其外译产品被受众接受的可能性。

    2024年02期 v.40;No.160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敦煌文化国际品牌建设策略研究

    曹益源;

    敦煌文化是多元文明长期交融的结果,是在继承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最佳文化范本,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脚本,敦煌文化显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化多样性。多年来,敦煌文化得到了国家、甘肃省、敦煌市的大力保护,实现了文化大发展。但是在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针对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提出了五个品牌建设策略,即塑造文旅品牌、打造节会品牌、衍生文化品牌、建设语言品牌、构筑数字品牌,并提出了五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为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有益启示。

    2024年02期 v.40;No.160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文史学研究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裕固族口头文学与中国民间文学的关系

    刘秋芝;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宏观视角下,裕固族口头文学与中国民间文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其一,裕固族口头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这体现着中国民间文学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其二,裕固族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是中国民间文学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其三,裕固族口头文学理论研究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体现着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裕固族口头文学既有独特性,又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民间文学兼容并蓄,同呼吸共命运,形成“命运共同体”,在民族文化书写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02期 v.40;No.160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沈周与文徵明的交游——以诗文书画为中心的考察

    冯沁宇;张克锋;

    沈周与文徵明皆为有明一代最为重要的书画巨擘与文坛领袖,对“吴派”书画的崛起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沈、文两人情谊绵长,过从甚密,二人之间的交游并不局限于由师生关系所主导的诗文与书画往来,也有以朋友关系形成的日常生活化文艺交游。沈周谢世几十年里,文徵明仍时常感念沈周,不断追和、摹临、题识或为他人补画恩师旧作,借以抒发对恩师的思念与敬重之情。沈、文之间交游影响深远,既体现为沈周对于文徵明画艺和品行方面的培养,也表现为文徵明及其后人门生对沈周的推崇与敬重。

    2024年02期 v.40;No.160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国图藏《文选钩玄》编纂方法与价值考论

    史亚萍;

    国家图书馆藏《文选钩玄》一书是明人华文甫摘选《文选》中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或引经据典的“佳句”编纂而成。这种依靠摘句为主要手段的文本生成方式,是基于明中后期八股文写作中注重骈偶、韵律的文体特征。而《文选钩玄》摘句作为科举考试句法范例,是该时期考试方向由经部和史部逐渐向集部扩展、时文写作由注重义理阐释到兼备章法辞采的体现。但它对《文选》句子摘而不评,这类以选本形式指导时文写作的范文造成了士子对作文技法单一的关注,不可避免会导致士子思想学风的空疏。该书为明中后期“文选学”风气与科举考试研究提供了一个角度。

    2024年02期 v.40;No.160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探析

    郑洁;安志瑞;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既有“筑体”之功,也有“铸魂”之效,其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目标一致,功能任务同质,价值引领契合。在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着体育教师思政意识不强,思政理念不深,思政深度不足的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确立将“筑体”与“铸魂”有效融合的课程目标,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引领构建学生的体育精神意识和体育道德意识,抓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贡献体育学科力量。

    2024年02期 v.40;No.160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理论特性探究

    马俊年;王小娟;

    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论述,经过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创新发展和接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共同富裕思想经过各个不同时期的创新发展,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反馈的现实价值,意在通过分析挖掘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思想根植的现实土壤,梳理其理论特性,凸显其在当今世界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富裕建设历史中反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4年02期 v.40;No.160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讲好党的故事视角下的红色实物价值传承研究

    李丹;

    红色实物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蕴含着党的丰富红色基因,是讲好党的故事、继承党的优良传统、赓续党的红色血脉最直观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立足红色实物,挖掘、阐释承载其中的党的奋斗历史、感人事迹、伟大精神品格,依托红色实物主题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各种红色场馆及“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借力多媒体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育人,不断创新形式,讲好红色实物承载的党的故事,彰显红色实物的弘德育人价值,是红色实物价值传承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保护和利用好革命文物,更好地发挥红色实物资政育人价值的必要途径。

    2024年02期 v.40;No.160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经济与管理学研究

  • “玩劳动”中的劳动逻辑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张存刚;邵光鑫;

    数字经济的轨道逐渐成熟,一种将网民上网消遣戏称为“玩劳动”的命名方式日趋流行。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玩劳动”符合马克思关于商品与劳动的说法。网民的工作时间便是上网时间,以追求剩余价值生产的视角分析,平台资本家获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方式便是延长网民的上网时间。同时,“玩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报酬可用劳动者需求的满足来代偿,人的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三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即时得到货币的代偿报酬。平台资本用占有、强迫和异化三步实施剥削,迫使劳动者自愿出卖自己,然后将劳动异化,这就构成“玩劳动”的剥削。

    2024年02期 v.40;No.160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西北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例

    冯红霞;曹振华;

    西北民族特色村寨是我国民族地区的璀璨明珠和珍贵的稀缺旅游资源。加强西北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提升游客忠诚度,是实现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以甘南藏族自治州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构建游客公共服务感知、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度的二阶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相关研究假设。结果表明:游客公共服务感知对游客满意度与重游意向分别具有正向直接显著影响;游客公共服务感知通过游客满意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游客重游意向;游客公共服务感知通过游客满意度与重游意向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推荐意向;游客重游意向直接正向显著影响游客推荐意向。

    2024年02期 v.40;No.160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艺术研究

  • 丹心劝诫 披图可鉴——论中国画的家国情怀

    祁敏轩;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母体家园认同情节和精神图腾,它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国情怀在中国历代绘画作品中都有不同形式的描绘和表现,如何从中国画中解读不同时代艺术家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表达,对于家国情怀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对新时期美术创作及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家只有心系人民、胸怀家国、关注当下,用艺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家国情怀,才能创作出融时代性、民族性、家国性为一体的优秀绘画作品。

    2024年02期 v.40;No.160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北京爱美乐社《新乐潮》发文倾向成因探究

    柳笛;

    《新乐潮》是以北京爱美乐社为依托的音乐刊物,介绍、传播西乐是该刊的突出特点。《新乐潮》的这一发文倾向,是刊物传播者主体“把关行为”直接作用下的结果。而这一“把关行为”又受到传播组织、传播者个体思维倾向及社会文化环境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新乐潮》为西乐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深入传播提供了助力,同时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了冲击。

    2024年02期 v.40;No.160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社会学研究

  • 原生家庭与子代社会地位对子代幸福感的影响

    刘彦;

    社会地位视角下,原生家庭社会地位与子代社会地位对子代主观幸福感可能存在影响。研究发现,原生家庭社会地位尤其是母亲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助于提高子代的社会地位,子女自身的社会地位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幸福感程度,并且原生家庭社会地位通过子代社会地位间接作用于其幸福感,即子代的社会地位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和发展了“家庭背景效应论”“地位决定论”以及累积优势理论。

    2024年02期 v.40;No.160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基层政务服务:技术嵌入、角色重塑与实践路径

    杜洁;

    技术对政务服务的深度嵌入已然成为衡量社会文明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实效的重要变量,而作为“新兴技术工具属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重塑公众生活层面展现了技术自主迭代和社会力量建构的双重属性,为加速政务实践改革、优化公共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对于政务服务的行动者而言,技术的嵌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政务处理程序,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但同时也对其职业素养的提升、技术工具的使用、人机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践是媒介进化和累积调和的结果,通过整合优化社会资源、打通信息技术壁垒、满足公众政务需求、推动行政思维创新,为全面拓展人类社会实践自由度而不断调和与演进。

    2024年02期 v.40;No.160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其他

  • 大众体育中的审美认同问题

    孙园;

    大众体育运动作为多元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媒介,重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审美认同。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语境中,传统的民族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融合成为观测审美认同问题的一个微观视角,民族体育与大众体育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步融合,恢复了人们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审美认同作为文化认同中的重要部分,是以感知、感觉及其意义为基础生发出来的认同情感。审美认同不是对多样性的排斥和绝对的统一,而是在容纳差异的基础之上寻求共同的情感经验,大众体育如何在保留民族特色和民族独特性的同时实现审美认同,成为当代体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2024年02期 v.40;No.160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当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基于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研究

    康宁;

    劳动教育是当代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劳动者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对劳动教育原理论述最系统,实践最具体的教育家当推陶行知先生,其劳动教育的思想内涵为全面认识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供了借鉴,同时也对当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024年02期 v.40;No.160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