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32491

甘肃作家作品研究

  • 主持人语

    刘波;

    <正>在80后诗人中,李越有着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他的诗歌既不同于那些完全依赖日常经验的泛生活主义审美,也有别于单纯依靠想象力和青春经验的成长写作,他更注重从中西融汇的现代性美学出发,结合自己个人的生命体验,生发和创造出了某种智性的生命诗学。而这种中西融汇的经验和智性的生命诗学,让李越的诗歌逐渐获得思想赋能的质感。李越生于西北甘肃,也许高原的气候和风物赋予了他最直观的生命经验,那是刻在骨血里的开阔、大气与理想主义气质。

    2025年03期 v.41;No.16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精神遨游中的本源追问与生命哲思——论李越诗集《远游》的三重诗学建构及其意义

    贾东方;王驰;

    李越在诗集《远游》中尝试着在漫长的时空中进行精神游历,以便从困惑迷茫的现实状态中超越,进而脱离人生困境,寻求生命的存在意义。《远游》中的“远游”母题,既回响着中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个体精神自由、探寻宇宙人生奥秘的声音,又蕴含着人类生命于无垠时空中的孤独与感伤的情怀。《远游》自觉地进行着诗歌体例的创新,以短诗连缀的方式完成了长诗的写作,它既不同于史诗传统中的线性叙事,又规避了现代长诗写作中过于琐碎、凌乱的弊病。诗人李越在《远游》中重返童年、直面现实、游历死亡、想象未来,追问着生命的终极归宿,最终在大地、粮食与劳作中获得身心的安宁,找寻到了一处“诗”与“思”融合为一体的精神栖居之地。

    2025年03期 v.41;No.167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 游子的归来与多声部对话——李越诗歌创作论

    李妍;吴亚宁;

    李越近年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从情感奔放到抒情内敛的变化,体现出诗人对自我的突破。一方面环境的改变带给诗人自我风格突破的契机,让诗人关注到在象牙塔中很少留意的现实生活。诗人以城市生活为创作源泉,将日常生活审美对象化,以诗为载体记录自己的感受。在此过程中探索出了新的创作风格,在诗歌中以多声部、多维度为特点展现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异乡生活让李越更加关注精神世界,在审视自己对城市复杂情感的同时,寻找对抗现代性带来的焦虑与孤独的方法。

    2025年03期 v.41;No.167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语言学研究

  • 比喻修辞的概念结构和句法制导之间的制约与互动

    翟会锋;

    事物、状态和事件都是基于一定的框架加以认知的,概念结构就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框架。修辞作为语言表达层面的手段,也要受到概念结构的制约。基于这种认识,可以构建概念结构、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段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概念结构是基础,句法结构是导引,修辞手段是结果。修辞所要达到的效果制约着句法手段的选择:要凸显什么样的概念结构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句法手段,最终达到想要的修辞效果。因此,修辞效果是说话人考虑的中心问题,对修辞效果的追求制约着句法手段的选用。

    2025年03期 v.41;No.167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敦煌写本P.3783《论语》符号研究

    易露;

    符号与文本正文一起构成了写本中的生态系统,对于帮助理解文意,探寻书写者和传阅者的创制和阅读心理有重要的作用。法藏敦煌写本P.3783《论语》作为敦煌出土《论语》白文中篇幅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写本,呈现了标识符和校改符等符号,还包含一种特殊符号“丁”字符,其为钩识符的一种特殊形态。此外,写本中还出现了以香灰点烫错讹处的校正方法,与简牍时期“刀笔”修改法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

    2025年03期 v.41;No.167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拉扎节番傩文化活态传承研究

    魏钱嵌;陆文楠;徐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场域中,民俗节庆作为仪式性活动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甘肃临洮“傩舞”作为“跳拉扎”节庆仪式的核心表现形式,其活态传承对维系地域风俗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框架,通过情境构建、情感互动与符号表征三个维度,系统解析“拉扎节番傩舞”的仪式表现形式及其内在逻辑关联。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深入探讨传统舞蹈与当代文化场域的互动机制,最终提出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活态传承路径,为地域性风俗的当代存续提供实践参照。

    2025年03期 v.41;No.167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 皖南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文化基因解析与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

    汪瑜;

    为了推动皖南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以“文化基因”理论为研究视角,梳理了皖南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形成背景,并对其文化基因进行了“质”的分类,总体划分为物质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层级解析其文化基因体系,提取了文化基因“素”,并构建了文化基因图谱“形”。最后,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出了皖南传统民居装饰艺术文化基因的三重数字化传承路径:通过文化基因“质”的数据库建立,实现文化基因信息的数字化手段存储与管理;通过文化基因“素”的数字化传播,提升文化基因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通过文化基因“形”的数字化转译,促进皖南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创新性展示与实践应用。

    2025年03期 v.41;No.167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文史哲研究

  • 文徵明对前后《赤壁赋》的书写

    张克锋;何静婷;

    文徵明仰慕苏东坡的人格,喜欢其诗文、书法,尤其喜爱前后《赤壁赋》,在其一生中,反复书写达数百幅,见于著录及现存的作品有六十多幅。文徵明书前后《赤壁赋》,有的是因时、因地、因事以寄意遣兴,有的是书赠朋友,有的是应人之诸。由文徵明应人求字和赠人而大量书写前后《赤壁赋》,可知当时人们普遍喜欢二赋之风尚。文徵明与其师长、同好、儿孙、弟子形成了一个诗文书画创作的群体,群体的互动为绘赤壁图和书写前后《赤壁赋》提供了很多机缘。文徵明书法安闲优雅而又自然洒脱的风格与前后《赤壁赋》文辞的优美、思想境界的超然绝俗以及赤壁月夜宁静旷远的境界多有契合,受其影响的吴门书画家及其后学,也沿袭了他书写前后《赤壁赋》的好尚及其书风。

    2025年03期 v.41;No.167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生命的颓唐与人性的救赎——论弋舟短篇小说集《所有的故事》

    刘利平;

    在新生代的先锋小说家中,弋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位70后作家,其作品通过对城市生存景观的体验式书写,展现了个体生命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在广阔而密集的群体生存压力下,对自我生命体验的观照及个体与群体相对抗的张扬态势。短篇小说集《所有的故事》延续了作者城市书写的主题,关注的仍然是城市中个体的生存困境,在这个涵盖了城市各个阶层生活态势的小说集中,弋舟以他尖刻却也不乏悲悯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个体生命的生存境遇以及这种境遇中所涵盖的复杂而深刻的人性。

    2025年03期 v.41;No.167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由上博简《申公臣灵王》论《左传》的道德书写

    王世林;

    上博简《申公臣灵王》与《左传》对同一事件的记载有许多差异,这表明二者对楚灵王的态度并不相同。前者对楚灵王的好感源自其书写主体所代表的楚地民众,这暗示出后者一贯的批判态度是刻意为之,原因在于楚灵王的尚力有违于《左传》书写者的崇德。在具体的批判方式上,其采用道德视角对之重新审视,聚焦于日常失礼行为,以此消解其政治成果,并最终完成以“汰侈”为核心的道德化书写。对“汰侈”的批判是儒家长期以来的思想传统,其中蕴含着《左传》书写者以之勾连史实并坚守礼义道德的深层叙事理性。

    2025年03期 v.41;No.167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哲学视域下动物伦理的存在论基础

    姚瑶;

    根据海德格尔后期思想,语言并不是用来区分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优劣的工具,而是揭示人类与万物共栖关系的核心途径。他将语言视为一种“道说”,即存在者通过语言显现并融入共同澄明的自发活动。因此,语言成为显现与遮蔽的根本动力:通过召唤、倾听和回应,语言不仅揭示世界的多样性,还构建其意义。将语言视为连接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的桥梁,这种语言观超越了人类中心论,推动伦理从局限于人类的框架扩展至生态整体,使人类能够为无法言说的生命发声,从而为对所有生命形式的尊重与关怀提供存在论辩护。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功利性利用转向共存的维度,为构建人与动物之间的伦理共生提供了独特的思想基础。

    2025年03期 v.41;No.167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经济与管理学研究

  • 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增收的实现路径及空间效应检验

    钱新悦;

    数字经济的发展给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影响,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能。基于2011-2022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实现机制和空间效应。发现,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呈“N”型非线性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提出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人才建设和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2025年03期 v.41;No.167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 数字经济对甘肃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研究

    马丽;李圆圆;乔国娇;

    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厘清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是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甘肃省2016-2023年10个市州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能源消费的直接效应,技术进步所发挥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且在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只有兰州市已越过倒“U”型曲线拐点,进入能源消费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下降阶段;技术进步对数字经济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差异化政策、加速数实融合等策略,为甘肃省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v.41;No.167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传媒研究

  • 续集电影首日票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3-2022年续集电影调查数据实证分析

    李晶;汝秀梅;关宇晴;

    以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国内地公开上映的100部续集电影为样本,对续集电影的首日票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前作电影的观影总人次、续集电影当期的点映人次对续集电影的首日票房始终有正向积极作用,未受疫情影响。相邻前作电影评分和续集电影的首日票房疫情期间呈显著正相关。而相邻电影的间隔年限与续集电影首日票房的关系则受到疫情控制的影响,疫情前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疫情期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基于此,聚焦于前作电影观影人次和电影当期点映人次的营销策略为系列电影品牌的树立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3期 v.41;No.167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 样态·策略·价值:《志愿军:雄兵出击》中志愿军形象建构的三重维度

    赵金英;

    《志愿军:雄兵出击》以志愿军形象塑造为核心,在真实与虚构中突破了志愿军的固定形象,实现从“他我”到“自我”转变。在样态展呈上,以英勇坚毅的革命战士、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胸怀家国的平凡英雄、守卫和平的友谊使者为主要形态,打造血肉丰满、立体多元的志愿军群像;在策略运用上,以诗意化的视听语言、多样化的符号表达、多元化的叙事手法整体建构志愿军形象,实现主流价值叙事与美学表达的高度融合;在价值书写上,通过对志愿军形象的再度塑造,重现抗美援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唤起公众集体记忆,搭建国家认同的共情场域,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

    2025年03期 v.41;No.167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教育教学研究

  • 新商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逻辑框架和实施路径

    张晓燕;孙志忠;李鑫;

    新商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面临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创新的挑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构建—转化—评价—提升”逻辑框架,并探讨了角色价值、课堂情境和实践情境三条实施路径。在阐明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教学实践、改进反馈和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以《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为例说明实施要点。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的统一,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突出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2025年03期 v.41;No.167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0K]
  • 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何国萍;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不仅有利于提升该课程的教学实效,也有利于培养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面对当前“德法”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思想道德”和“法治”两部分间的疏离问题,要转变原有的德法分离理念,以教材为纲,构建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的教学体系,回应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切,拓展教师能力,以期实现“德法”课教学中,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补齐“德法”课课程短板,推进“德法”课程的守正创新。

    2025年03期 v.41;No.167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其他

  • 脱贫乡村农户抗逆力培育提升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周婧;王耀斌;吴若雪;李汶霖;

    防止返贫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要求,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抗逆力理论,以脱贫乡村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对脱贫乡村农户防止返贫的抗逆力培育提升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脱贫乡村农户防止返贫行为表面上是生计策略的选择优化,其实质是农户抗逆力的培育提升过程;农户基于国家战略调整、乡村发展不同阶段面临的风险冲击,通过“被动调整—主动适应—能动转换”的微观行动,形成“生存型—兼业型—发展型”生计策略,培育面对返贫风险冲击的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转换能力;整个过程中,脱贫乡村农户抗逆力呈现螺旋式上升,进而完成更高层次抗逆力建构,最终实现抵御返贫风险能力的提升。

    2025年03期 v.41;No.167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