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42441

甘肃作家作品研究

  • 主持人语

    古世仓;

    <正>何延华是一位有创作实力的80后作家.中短篇小说集《嘉禾的夏天》和中篇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显示了何延华创作由青春试笔到初具成熟风格的发展历程.这些作品各有题材和命意,将它们集合在一起时,所整体呈现出来的是对“新乡土”的书写.何延华出生、成长的时空环境和她最真切的生活以至往大了说——生命体验,都使她天然地与“新乡土”联系在一起.何延华的“新乡土”是藏汉交叉和牧农交叉地带;最动人处在其所表现的人的主动性和地域风情、俗世智慧,篇章中多处对地域风光风物和与自然联通的生命颖悟的优美描写和抒情.这是她发现了的、她能真切体认的生活与生命之流.可以说,这也是何延华文学创作的精神的“原乡”——它以其时代的特征而归属于当下文学书写正在形成潮流化呈现的“新乡土”.

    2025年05期 v.41;No.16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 边地写实主义:性别视阈下的民族志——评何延华中短篇小说创作

    邱田;

    何延华的创作聚焦甘肃地区普通人的日常与哀乐,对中国西北特有的风貌人情进行描摹,更深入腠理揭橥背后的文化心理与现实困境,从而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边地写实主义叙事。小说对何为边地、城乡差异、女性命运等多个重要议题展开探讨,以一种诚意写作的姿态呈现了当代西北生活的真实图景。

    2025年05期 v.41;No.169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通往崇高之境的可能:论何延华小说中的伦理维度

    张晓晴;

    藏族青年作家何延华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同时,对诸多伦理议题的关切又使其作品超出了地方和民族的视阈。她以细腻温情的笔触,呈现出民间古老传统的不竭力量及儿童世界单纯而高贵的美,并深入探讨了善与爱、拯救与自救等人之存在问题间的辩证关系、敬畏之心的疏离与倾听能力的消泯等文明进程中的价值悖论;在朴素真纯的美学外衣下内蕴了相当的思想性和精神内涵,由此获致了接近崇高的文学品格。

    2025年05期 v.41;No.169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从四个维度解读何延华小说文本

    刚杰·索木东;

    何延华中篇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中的六篇小说,主题上立足时代,内容上呼应生态,语言上追求简约,表达上寻找回归,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高度关注和对自身创作的不断突破。

    2025年05期 v.41;No.169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非遗传承与思政教育双融双促:基于蟳埔女服饰的海洋文化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董秋锋;陈江艺;

    当非遗实践成为青年的身体记忆时,思政教育便完成了从认知建构到习性养成的质变。本文以福建泉州蟳埔女服饰为研究对象,探讨非遗传承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通过分析蟳埔女服饰的文化内涵、海洋文化特质及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案例,提出“非遗+思政”双融双促的育人模式。研究认为,以蟳埔女服饰为核心的海洋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思路。文章结合黎明职业大学等高校的实践经验,构建“文化浸润—课程融合—实践创新—价值引领”的四维育人体系,为非遗活态传承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2025年05期 v.41;No.169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 敦煌榆林窟壁画舞姿当代研创的路径建构

    夏莹莹;

    敦煌榆林窟壁画舞姿保留了唐至元时期丰富的舞蹈内容,为当代研创提供了有别于莫高窟的典型样本。当前学界对壁画舞姿的研创多集中在典型性舞姿,鲜少涉及古代形象史料与当代艺术实践的互动关系,以及历史图像、艺术形象创作与数字人文的融合思考。本文从当代研创视角出发,将榆林窟壁画舞姿分为“舞姿图像”与“舞蹈形象”两类,基于形象史学理论建构出四种动态转换路径,即相同形象中的图像排比、图文互证下的形象对照、不同形象中图像之间的对应、不同地域中同类形象的对证,并进一步探究在数字档案与人机协作创作模式中的应用潜力,以此推动敦煌壁画舞姿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5年05期 v.41;No.169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西北地方文化研究

  • 从戈剑到流泉:金城诗歌书写的文化嬗变

    多洛肯;马丽媛;

    唐代、明清时期书写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诗歌文本,可以唐代边塞诗与明清五泉记游诗的代表作品为具体案例,通过文本细读与阐释,成为探讨金城地域文化转型进程中诗歌书写方式。唐代边塞诗以“戈剑”“羌笛”等意象构建出金城军事重镇的悲壮叙事;明清五泉记游诗则借助“流泉”“古塔”等生态文化符号重塑“山水灵境”的诗意空间。上述书写转型映射出金城从“烽燧黄云”到“五泉钟灵”的空间功能嬗变,其本质是丝路重镇在军事价值消退后,通过文学记忆的重构完成文化形态整合的过程,为西北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文本—空间”互动的新范式。

    2025年05期 v.41;No.169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元代河西地区屯田的发展形态与治理实践探析

    马静;

    元代河西地区屯田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与治理影响深远。元朝政府通过安辑流亡民众、迁徙军民充实劳动力,稳定了屯田根基。又基于镇戍制度实施军队移屯,满足军事需求与粮食供应。所以元代河西地区屯田发展形式从“军民杂耕”逐步发展为“军民共屯”以促进生产协作,并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多民族共屯格局。而屯田事务受行省统辖,为元代河西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025年05期 v.41;No.169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文史学研究

  • 喧闹都市里的寂寞歌吟——评王安忆长篇小说《上种红菱下种藕》

    张宏伟;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上种红菱下种藕》以夏静颖、蒋芽儿等少女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细腻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小镇上生动丰繁的人生画面,呈现市场经济大潮与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南方村镇的变迁,传达小说家对个体生命孤独处境与社会文化嬗变的审美觉解。《上种红菱下种藕》塑造了孤独者形象谱系,传达了孤独的生命主题,在景物描摹、复调话语、儿童视角等方面深具叙事特色,在王安忆小说创作谱系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2025年05期 v.41;No.169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 新世纪以来甘肃乡土小说中的民俗叙事——以雪漠、唐达天、叶舟、王新军、李学辉小说为例

    马晗敏;

    进入21世纪,作为西部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甘肃小说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产生了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们将河西走廊民间生产与生活中的民俗事象内嵌于小说“故事”建构之中,与文学叙事之间形成多维互动关系。民俗叙事是一种主动的叙事建构并影响着叙事文本的构成,浸透着创作者的文化意识、艺术情感、审美情趣和地方叙事意识,创造生成了基于民俗文化与信仰价值的民俗叙事范例,为西部文学甚至中国当代乡土文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独具特色的审美体验。

    2025年05期 v.41;No.169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明杂剧《一文钱》版本考论

    张娟;

    《一文钱》杂剧现存《盛明杂剧》本和《四大痴传奇》本,两本的结构和故事情节基本一致,但版本形态有很大差异。前者有眉批,后者稀见。结构上,《一文钱》突破了元杂剧格局,六出无楔子;音乐上,采用南北曲兼用形式;唱法上,主角和配角都可开口唱曲。其他如角色行当、动作表情提示词、下场诗的运用方面也呈现元杂剧和传奇体制兼用的现象,体现出南杂剧的特色。对《一文钱》版本的研究也有利于了解该故事在当时的流传和对后世的影响。

    2025年05期 v.41;No.16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主体在荒诞世界中的觉悟与反抗——《局外人》的精神分析解读

    张雅倩;张哲;

    《局外人》以“荒诞”为核心命题展开现代人的生活图景,从一个关乎自我的自反性的疑问开始,进入人对自我的主体性的思考。从主人公默尔索与他者的关系出发,主体呈现出一个不断建构形成性过程:想象界中自我认同的幻想、象征界辩驳中超出语言的讨论、以及在对死亡的思考中发现实在界的沉默与存在者的本真。拉康三界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为阐释主体形象提供了认识论框架,在此框架中,主体建构离不开语言的的介入。通过引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默尔索这一经典形象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2025年05期 v.41;No.169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研究

    王慧娟;韩婷婷;杨子越;

    劳动教育作为培育新时代青年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价值引领、育人方向与实践机制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将劳动教育系统融入思政课堂,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还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灌输向实践养成转化。通过分析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提出构建“课内外协同、理论与实践贯通、线上线下融合、校内外联动”的劳动教育融入策略,旨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育人实效,服务新时代高等教育目标。

    2025年05期 v.41;No.169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 人工智能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伦理隐忧与调适路径

    高文星;

    人工智能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驱动教学模式变革、支持精准化教育、催动教学主体角色转变等技术赋能的创新图景和革新动力,但也带来了数据隐私安全风险加剧教育信任危机、算法偏见促生教育公平新困境、技术过度依赖导致人文关怀情感疏离以及教育主体角色转变诱发责任边界之诤等伦理隐忧与危机,对人工智能应用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对人工智能赋能实践价值和现实困境剖析,提出完善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机制、优化算法设计与公平性评价、强化人机协同与人文教育融合、明确主体责任与伦理规范边界四重伦理调适路径,旨在平衡技术工具理性与教育主体价值理性深层矛盾,为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廓清伦理边界,始终坚持思想价值引领和“思政育人”目标,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v.41;No.169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法学研究

  •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公共利益的实现逻辑与路径——基于公物的属性分析

    贺子谦;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作为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新途径,其利益分配规则对公共利益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实践存在公共利益目标虚置、收益分配规则失序、个人信息救济缺位三重矛盾。公物理论通过强调使用属性而非确权,为构建公平回馈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并将上述问题归因行政支配权垄断、公共性目标偏离、管理职责缺失等方面。立足公物理论对问题根源的剖析,可从以下路径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确立“公益优先”原则;以一般和特别使用方式构建“成本-共享”分层分配模型,将收益间接返还公众;建立责任框架,明确政府授权前绝对责任、授权后政企共担运营风险以及企业主救济与政府补充救济机制。

    2025年05期 v.41;No.169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 典型化与概念化:论刑事法律援助监督制度

    阳钰泽;

    刑事法律援助是法律援助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质量水平关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权利保障。在指定辩护适用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提升刑事法律援助质量及完善监督机制已经成为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权力制衡、保障人权和控辩平等理论,《法律援助法》通过专设“保障和监督”章节完成制度突破,在责任主体界定、经费审计机制及服务质量评估等维度构建起规范体系。然而,实践运行中社会监督与司法行政部门监督存在功能虚置现象。自此,制度运行呈现出“典型化”与“概念化”并存的实践样态。刑事法律援助监督制度的去概念化应当以“社会监督—司法行政部门监督”的顺序推进。在厘清社会监督基本内涵及其配套程序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司法行政部门参与法律援助的人员组成和加强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形成客观评估体系。

    2025年05期 v.41;No.169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的法益界定与出罪机制

    张久龙;

    《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了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基于“修正的性自主权说”本罪应为复合法益:未成年女性性自主权为核心法益,身心健康为附随法益。本罪与强奸罪是对立排斥关系,两者虽同属性犯罪体系,但前者系优势地位滥用形成的隐性强制力对性自主权的减损,后者则系显性强制对性自主权的完全剥夺。构成本罪须同时满足双重要件,一是特定职责主体之形式要件,二是优势地位滥用引致性行为之实质因果关系。在出罪机制的教义学建构中,应当通过明确照护职责存续期间的具体要件确立身份犯的时间边界,结合规范保护目的理论限缩主体认定标准,建立“隐性强制力”的实质化审查消解事实推定风险,并将年龄认知错误抗辩机制纳入责任阻却体系。

    2025年05期 v.41;No.169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经济性垄断风险与破解路径

    涂源;

    公共数据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然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过程中的经济性垄断阻碍了其要素价值的发挥。由于授权运营过程竞争性的缺失、公共数据所蕴含巨大经济价值的诱惑及授权过程的不透明,运营主体易于实施垄断行为。加之公共数据授权、监管主体的不明确及对行政主体责任的忽视,该领域经济性垄断的监管乏力。鉴于此,有必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加强公共数据的安全保障推动公共数据运营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促进公共数据经济价值发挥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其授权运营过程的监管,提高授权运营的透明度。为督促行政主体切实履行反垄断监管职责,有必要赋予行政主体对运营主体垄断行为的国家担保责任,完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垄断行为行政主体责任体系。

    2025年05期 v.41;No.169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其他

  • 聚焦数字时代:新生代平面设计师风格与多元文化表达

    赵继荣;

    随着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平面设计领域正历经前所未有的变革。聚焦于数字时代背景下新生代平面设计师的创作特征,剖析其设计风格与多元文化表达的相互关联。研究发现,新生代设计师在视觉语言方面呈现出创新性,借助对图形、色彩、排版等要素的重新构建,塑造出独特的审美表达。这些设计师积极尝试风格融合以及跨界创作,把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效结合,还注重提高作品的互动性与体验性。在文化表达层面,新生代设计师擅长挖掘多元文化资源,依靠创造性转化让文化符号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实践丰富了设计语言,又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

    2025年05期 v.41;No.169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 现代汉语量词辖域研究述评

    朱乐亚;

    汉语量词研究始终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量词辖域问题,量词辖域研究现象不仅受到了汉语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还引起了国外语言学界的热议。量词所约束的范围通常称为量词的辖域,汉语量词辖域通常可分为三类:表层辖域、逆向辖域和辖域冻结。通过对汉语量词辖域研究现象进行梳理和回顾,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通常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来处理汉语量词辖域解读问题,却很少对汉语各类辖域现象进行统一处理,尤其是汉语复杂句的处理。

    2025年05期 v.41;No.169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