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44090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主持人语

    叶淑媛;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以下简称《公约》)为基础的人类文化事业。《公约》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中国依法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作为缔约国,中国将公约精神落实在非遗保护事业中,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丰富而系统的非遗保护实践以及理论研究。

    2021年01期 v.37;No.14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裕固族民歌在非遗保护中的价值——为何裕固族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杜亚雄;

    裕固族有两种本民族的语言,裕固族民歌也分别用这两种语言演唱。本文运用民族音乐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法,从时空转换的角度研究裕固族民歌的形成过程。指出裕固族西部民歌像西部裕固语保存了上古突厥语的特征一样,保存了古代匈奴、突厥民歌的特点;裕固族东部民歌则可能保存了中古时代蒙古民歌的特征。由于裕固族民歌保存着古代民歌的特征,弥足珍贵,因此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01期 v.37;No.141 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9K]
  • 乡村文化变迁中原生态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以甘肃定西“锸颗子”剪纸为例

    牛乐;王京鑫;

    文化的传承需正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不应拘泥于"原生态"的物质文化形式,而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有计划的扩大传承人群体,将传承人培养纳入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予以特殊的扶持,既能契合"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承伦理,亦不失为一种更具能动性、实效性的保护策略。

    2021年01期 v.37;No.141 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7K]
  • 非遗保护视角下的甘肃民间叙事诗研究

    白晓霞;

    岁月更迭,民间叙事诗的传承语境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巨变,随着歌者的老去、村落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亡歌息"逐渐成为令人忧虑的文化现实。然而,民间叙事诗中所蕴含着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仍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该重视民间叙事诗传承人的传承方式和表演环境,追求传承人演唱的"原味"和表演环境的"真味",使甘肃民间叙事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发挥新的社会功能。

    2021年01期 v.37;No.141 1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6K]

当代新锐批评家研究

  • 李美皆的B面——评《晚年丁玲形象研究》

    张伟;

    李美皆的文学评论,以明快而锐利见长,她似乎不屑于引经据典。而她的学术著作《丁玲晚年形象研究》,则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旁征博引,占有资料宏富,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丁玲晚年,面相十分复杂,李美皆做出了清晰的勾勒。作为女性学者,李美皆怀着"理解之同情"走进丁玲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去揣摩、描述丁玲的心路历程。她为丁玲辩诬,也毫不讳言丁玲的种种局限性。李美皆保持着一贯的清明和理性,她以理性还世界以清明。丁玲个案研究,却具有普遍意义,透视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共相。

    2021年01期 v.37;No.141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批评家的胆识与才气——以李美皆的文学批评为例

    唐小林;

    李美皆的文学批评具有非常清晰的辨识度,堪称当代文学批评家不随流俗、勇剜"烂苹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胆识、才气、以及批评家的学识、审美鉴赏等多方面,分析了李美皆的写作风格和锐利的眼光,及其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说明,批评是一种稀有的才能,优秀的文学批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引导,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021年01期 v.37;No.141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以平视的姿态建构开放式的批评格局——简论李美皆评论集《文学批评的平常心》

    袁亚冰;张凡;

    具有作家和批评家双重身份、活跃于当今批评界的李美皆,提倡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作家和作品,以一种平视的视角观照与体察她眼中的作家和作品的种种。作为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中的一本,评论集《文学批评的平常心》体现了批评家李美皆对批评伦理和审美意识的一种价值追求,以及开放式的批评格局的自我建构;其间的文学批评话语更是以独到的观点和喷发式、感性式的语言特点而形成李美皆与众不同的批评风格。

    2021年01期 v.37;No.141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身体化、女性视角与问题意识——李美皆文学批评简论

    寇文静;

    李美皆是当代极具个人特色的女性批评家,长期从事现当代作家及作品研究。以李美皆的评论为研读文本,从艺术直觉与身体化的评论,犀利的批评与强烈的问题意识,女性视角与女性心理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力求探索其所展现出的艺术观念、思想深度以及价值追求。

    2021年01期 v.37;No.141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文史学研究

  • 一片诗心著文章,似水浓情绘河海——评《山东水文化》

    董守志;

    《山东水文化》以悠久历史彰显山东水文化之厚重深远,以民间故事之丰富多彩彰显山东水文化之浸润人心,以源头丰富多元彰显山东水文化之博大雄浑。在山东文化研究和中国水文化研究方面,《山东水文化》应该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2021年01期 v.37;No.141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西夏文草书的形成与发展

    赵天英;

    西夏文草书以实用为主,应用范围比较广,许多社会文书与佛经都由西夏文草书写成。西夏文草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为了书写快捷,以一种速写式的简练造型重新安排笔画,打破了正体字平正、均衡的结构,成为独立的字体。西夏文草书的形成与发展和西夏的经济文化基础、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西夏文字体繁杂的自身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

    2021年01期 v.37;No.141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0K]
  • 梁鸿“梁庄”系列研究述评

    李泾荷;

    在梁鸿目前所有的文学创作中,"梁庄"系列是社会影响最广泛,也是获得最多研究的作品。以研究视角来划分,主要有四个方面:乡土文学视角的研究、非虚构写作视角的研究、乡土文学和非虚构写作双重视角的研究、女性写作和非虚构写作双重视角的研究。对"梁庄"系列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空间,应该加强文本细读研究、梁鸿创作的整体研究、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2021年01期 v.37;No.141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唐代丝路审美文化熔铸研究——以西安何家村窖藏典型金银器为例

    王辰竹;

    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金银器作为唐代金银器鼎盛时期的代表,是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其向内和向外双向开放的交换过程,于制造工艺、纹饰和观念上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表现为构造工艺的糅合熔铸、纹饰审美的融通互鉴以及审美文化的交融互铸。在持续不断的丝路共生中,何家村金银器持续产生了新的审美意义,丰富丝路审美对象的社会生命和社会生活,在不断的"文明互鉴"和"人文化成"中为当今的文化和合给予更深刻的认知。

    2021年01期 v.37;No.141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 论史部时令类典籍的独立及其原因

    代金通;

    通过回顾自《夏小正》以来时令类典籍的演变,进而考察时令类典籍在古典目录中的独立时间,认为古典目录中时令类典籍单独立类始于北宋景德二年编纂的《龙图阁书目》史传阁下之岁时类。时令类典籍的独立首先与其自身的发展壮大有关,其次与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岁时的依赖和北宋初期对于农业农时的重视有关,更与北宋政府蒐书、藏书、校书等整理图书的举措有关。

    2021年01期 v.37;No.141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语言学研究

  • 基于及物系统的破坏性网络话语的生态性分析

    曹进;贾婷婷;

    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网络语言已成为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重要投射,不仅鲜活地反映并传递着我们的所思所想,也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本研究以一个基本假定("以人为本")和三条原则(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制约原则)生态哲学观为指导,遵循"理论-分析-行动"的研究步骤,对破坏性网络语篇的非生态因子进行了及物性分析。研究发现在破坏性网络话语中,参与者成份常被省略,符合网络语言的口语体特征;网民多使用物质过程谩骂他人、恶意评价社会事件;关系过程赋予事物消极属性;心理过程宣泄负面情感,淡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情感联结;环境成分中的跨度、处所主要构建时空语义,方式加强消极语义。

    2021年01期 v.37;No.141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礼貌视角下汉语日常请求言语行为语用特征分析

    张少娟;白丽梅;

    请求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普遍存在,正确使用"请求语"可以提升礼貌程度,减少语用失误,促进交际的成功。基于Watts的特定行为和礼貌理念,搜集并转写电视剧《都挺好》中含有请求语的日常对话,从礼貌视角逐一分析请求语中起始语、请求的直接程度以及内外部修饰语的分布与使用情况,探讨汉语日常请求语中的语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受中国特定文化与社会规约等因素的影响,汉语交际者在日常表达请求时,大多使用规约性直接请求策略,同时使用大量的辅助行为词弱化语力;其次,能够使用礼貌的起始语,最常用的模式为"称呼语";最后,汉语交际者更倾向使用给予理由和提前的承诺作为请求言语行为的支撑话步。该研究可以帮助请求发出者在日常交际中有效表达请求,从而促使交际目的的实现。

    2021年01期 v.37;No.141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经济与管理学研究

  •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基本要求与着力点——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张存刚;王传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区域协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着力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01期 v.37;No.141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西北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以甘肃省天祝县天堂村为例

    高雪琴;牛晓春;邢杰;

    旅游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深度贫困区脱贫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通过对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进行调研,发现天堂镇天堂村旅游扶贫成效显著,利用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的方式收集了一手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构建了返贫阻断机制,提出了优化扶贫路径,以期为西北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提供参考依据,实现旅游产业持续振兴乡村的新局面。

    2021年01期 v.37;No.141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 组织惰性对企业内部创业战略的影响及克服路径

    王为溶;林军;

    企业内部创业是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形成了组织惰性,组织惰性的不断增强,从企业文化、战略变革、流程再造和创新行为等方面对企业内部创业战略形成了消极的影响。通过分析其影响作用机理,通过建立异质性文化氛围、高层管理团队(TMT)认知升级和开放自主的管理风格、注重开放探索式学习和知识结构和建立企业内部创业管理机构等路径克服组织惰性,激发企业内部创业战略活力,进而推动企业创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01期 v.37;No.141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艺术研究

  • 扎念琴引入拉卜楞寺的历史传承及地位和作用

    桑德加;多哇曲智;李沐颖;

    自公元7世纪扎念琴进入阿里地区,经前后藏兴盛,至18世纪初引入拉卜楞寺之前的1000多年间,六弦扎念是堆谐、囊玛和宫廷卡尔主要伴奏及器乐合奏乐器。自嘉木样一世筹建拉卜楞寺以来,扎念琴参与寺中多种音乐活动;随着拉卜楞寺道得尔音乐功用和制式日益明晰,扎念琴逐步脱离道得尔;扎念琴没有参与"羌姆"法舞;在拉卜楞寺"南木特"藏戏兴起后即参与其中。研究发现,扎念琴还是拉卜楞寺僧侣和嘉木样大师进行音乐创作活动的创作乐器。

    2021年01期 v.37;No.141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音乐图像类文物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判断与使用

    朱迪;

    音乐图像类文物与出土乐器实物构成了音乐考古学中的两大部分。音乐图像类文物作为实证材料,在过去的研究中并没有放在与文献和实物同等重要的位置,图像类具有自身材料的优越性,同时也有先天的缺陷和局限性,因此研究音乐图像类文物的史学意义,要先对音乐图像文物进行辨析与研判。文章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的图像部分为基础,对其进行全面梳理,以类比的方式,与文献和实物进行比较,从图像资料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来分析音乐图像类文物在史学研究中的定位与使用。进而以辩证的观点客观地分析音乐图像资料的作用,结合多方面来论述音乐图像类文物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与使用。

    2021年01期 v.37;No.141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其他

  • 文化类节目创新传播研究——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

    路瑶;

    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融合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法重现这些经典作品,为国内文化类节目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文章主要通过对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故事里的中国》这档节目的传播途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文化类节目有效传播提供了参考。

    2021年01期 v.37;No.141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 本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栏作者介绍

    <正>杜亚雄河北人,民族音乐学家,哲学博士,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89年获匈牙利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化勋章,1991年获美国政府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奖金,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995年和2008年两次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基金奖励,1997年获得中国文联"德艺双馨"会员称号。专著有《中国民族器乐概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中国民族基本乐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学概论》《世界音乐地图》《中国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遗产》《中国民歌地图》《中国民歌钢琴教程》《琴乐蒙学》等四十多部,以中、英、匈文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2021年01期 v.37;No.14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6K]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约稿启事

    <正>《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从2020年第5期开始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本栏目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兰州文理学院合作创办,以黄河流域甘肃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研究对象,延及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着力呈现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提升非遗学术研究水平,推进黄河流域甘肃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和综合开发利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非遗的学理性研究,推动学科建设。鉴于各位在非遗专业研究领域的造诣,谨向大家约稿。恳请您在百忙之中不吝赐稿!非常感谢!希望本栏目能在您的帮助和支持下不断成长,得到大家的认可。

    2021年01期 v.37;No.141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