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44087

  • 艺术起源“潜意识”说简介

    冯振国

    <正> 劳动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原因,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说:“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这一观点是符合艺术发生实事的.实际上,除了劳动这一决定性因素之外,艺术的起源还有其它的因素。因此出现了其它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其合理成份正好使劳动起源说不能解释的部分得以补充和完善。艺术形态及其内涵的多元性、多层次性、多变性也从其起源学说的多元、多层次、多态性得到了互相印证。

    1997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许浑诗歌简论

    富康年

    <正> 五代孙光宪曾说:“许浑诗,李远赋,不如不作。”其理由是许诗“不干教化”,后来王夫之进一步说:“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经生家析《鹿鸣》、《嘉鱼》为群,《柏丹》《小弃》为怨,小人一往之喜怨耳,何足以言诗?”‘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诗》三百篇而下,唯十九首能然。李杜亦仿佛遇之,然其能俾人随触而皆可,亦不数数也。……故许浑尤为恶诗……。”可见,在“经生家”们看来许诗几无价值可言,但是,事实一再证明,艺术价值的最终裁决者是历史,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东西,在中国文学史上,相当多的有成就的诗人、作品曾被那些囿于“诗教”传统的批评家们所指责.许浑诗中的优秀篇章,至今仍腾传人口,就充分证明了“不如不作”,“最为低下”等等说法的极度偏颇.因此,要真正把握许浑诗歌的特质,就必须跳出纯社会学尺度的框框,探寻诗人特殊的心态,因为任何作品总是“在自我表现中表达,它显示以它为根本的这个世界。”

    1997年02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新增方言词浅析兼谈近年来方言发展的基本情况

    王晓燕

    <正> 《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这部词典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1978年出第一版,1978年曾对个别条目稍作修改,于1983年出第二版.自出版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日趋发达,社会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交往的区域日趋广阔,促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语言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使现代汉语词汇处在了一个大丰富、大变化、大发展的时期.为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现代汉语词典》经过增、删、改的全面修订,于1996年9月出版发行了第三版。本人通过对第一、第三两种版本的对照,找出了新增方言词语318个,增补了方言词条186条。其中直接吸收方言词、增加方言词条307条.如“爆棚(爆满)、唱碟(唱片)、抄肥(捞外快)、车身(转身)”等;在原有词条中增加方言义项的有85条,如“专门”本有两个义项:①特地②专从事某一项事的(如“专门人才”),修订时又增加了一个方言义项,即:(方)表示强调经常做的某类事情(如“他专门会讲风凉话”);在新增的普通词条中

    1997年02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论”须有据,切忌臆断——读赋论刍议三题

    果敦

    <正> 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产生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文学作品即是这灿烂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以赋体文学而言,自战国至清代,名家辈出,名作蜂起,略无间断,浸浸乎盛矣。梁萧统组织编辑的《文选》所收赋作,凤毛麟角而已,且止于宋、齐间之作。《文苑英华》收赋千余篇中律赋居多,约占三分之二。宋姚铉编辑的《唐文粹》所收者以古赋居多。清张惠言《七十家赋钞》也不过206篇,且截止北周庚信之作。唯康熙四十五年陈元龙奉敕编辑的《御定历代赋汇》共184卷,收赋4161篇,为迄今录赋最多、时代跨度最长之赋体文学总集。然亦非清代以前赋作的全集。至于赋论,自汉代扬雄以下,虽代不乏人,但多片言只语。堪称专论者,除刘勰《文心雕龙·

    1997年02期 15-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知青文学”热之我见

    王源

    <正> 过去的,未必没有永恒,存在的,未必永远留世。回忆,可能留下点点余晖,但黑土地上的热血、青春,将是——超世纪的话题。——《<北大荒风云录>封首语》

    1997年02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浅析《人生》的爱情悲剧——兼评高加林、刘巧珍的形象

    杨喜军

    <正>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在《人生》中,不论是高加林和刘巧珍,还是高加林与黄亚萍,抑或是周克南与黄亚萍,他们的爱情都可算是悲剧。当然写爱情(更不要说悲剧爱情),并不是路遥的初衷。作者怀着极大的同情关注青年的命运,因为“从一条坎坷的生活道路上走过”的他能够理解那些遭受痛苦与挫折而仍然顽强地追求着的青年,即使在他为“他们的某种过失而痛心的时候,也常常抱有一种兄长般的宽容态度”。作者用心展现了这一悲剧发生的时代——“四人帮”刚刚覆灭,中国的改革还没有大规模展开,新的生活尚在酝酿、探索之中,而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处于最复杂最深刻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既是青春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1997年02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

    郭玉琴

    <正>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把美育简单的理解为上好美术,音乐等艺术课。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当包含美育的内容。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必须渗透美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1997年02期 26-2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教师的非言语教学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朱怀太

    <正>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德育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教学用语言来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培养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和道德认识水平。另一方面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态度、倾向、风貌等方面的行为来影响、引导和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我们称这种在教学过程中辅助语言教学的非言语信号教非言语教学。那么,非言语教学是如何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本文从四方面作简要探讨。

    1997年02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浅谈朗读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脱傲

    <正> 我们知道,汉语教学同所有语言学课程一样,离不开“读”和“写”.但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当中,这个“读”往往被理解为“阅读”,也就是默读。朗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已越来越被忽略,这其实是汉语教学中的一大损失。下面笔者将对朗读这种教学形式在汉语课程中的作用提出自己的一些浅显看法,希望能与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同仁们一起探讨。

    1997年02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精神文明建设贵在坚持重在落实

    张明荣 ,黎彦科

    <正> 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重新确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指针,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党的十五大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坚持和落实不失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途径。

    1997年02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论学习策略的内涵、特点与制约因素

    汤丰林

    <正> 探讨学习策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最终实现“学会学习”的目的。然而,从学术界的研究来看,研究者们对学习策略的观点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端,以至至今难以形成具有权威性的观念体系,这样,也就无形中削弱了学习策略有效性的发挥,本文便是立足于学术界的这一现状,试图通过对众多观点的分析考察,提出我们对学习策略几个基本问题的看法,以期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尽微薄之力。

    1997年02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浅谈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赵夫

    <正> 一九九三年二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并且规定了基础教育的指导方针:“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中小学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素质如何将会直接影想到民族存亡、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只能为少数人升学架设独木侨而牺牲大多数学生,不能只为各别学生搞“英才”、“尖子”教育而忽视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历史重任.所以:“应试教育”是用一个模式铸造学生,而素质教育恰恰相反,它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典形——汨罗,他们有一个典形的经验:“四个面向”。即:面向属地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方面。这种思路和做法,是在教育工作中贯穿“两全”方针的具体化。

    1997年02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关于男女学生作文差异的印象和思索

    赵维新

    <正>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大都认为男女学生作文是有差异的。只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多数人,对这一点只停留在印象阶段,并未深入探究,更没有在教学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研究男女学生的作文差异,亦即研究其书面语运用的差异,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课题,对于有针对性的施教和培养人才,无疑是有意义的。

    1997年02期 46-4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浅谈启发式教学

    王灵爱

    <正> 在一次年级组教研活动时,一位化学教师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说他在阅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96年1—2分期曹静同志写的《浅谈初中化学的启发式教学》一文时,发现就有与他相同的观点:“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施教方法”。笔者对此有如下不同看法,愿与同行商榷。

    1997年02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加大经济发展的文化含量

    张小凤

    <正> 目前,我国有两种“发展观”,一是片面的发展观,即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二是全面发展观,即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强调文化的积极作用,强调社会整体的发展。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分歧在于处理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态度上,前者割裂了经济与文化的联系,后者相反,认为经济需要文化,文化渗透经济,哪一种观点更可取呢?回答这一个问题,主要看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怎样。

    1997年02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怎样辅导中小学生的自习

    张妮娅

    <正> 自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自习属于课外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与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中小学自习辅导,应根据自习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辅导原则,确定辅导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第一、了解自习的特点。自习的特点有四:一是自习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教材的限制。主要是巩固、加深和扩展课堂教学的知识。二是自习允许采用多样和灵活的形式。可在教室、学生家中进行。三是自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强调突出“学生活动”,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四是自习强调培养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完成规定的作业后,可按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1997年02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试谈学生在校报办报过程中的作用

    郑建勤

    <正> 高校校报是高校内部指导工作、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积累资料的重要阵地,是高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宣传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工具,对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改革、建设、发展和稳定等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在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校报编采人员的辛勤努力下,高校校报发展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诸如机构设置不合理、编制短缺、经费紧张等许多问题,面临许多困难,严重制约着高校校报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试就如何解决编制短缺问题作些探讨,以期达到促进办报事业不断前进的目的。

    1997年02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试论中等师范学校书法课的性质、教学内容与形式

    陈怀曦

    <正> 在中师“三字一话”的训练中,“三字”作为中等师范学校学生的重要的基本功,近年来逐步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师范学校的重视。书法课的开设,在部分师范学校渐趋正常化,科学化.但就总的情况看,中师书法课的教学态势仍处于较蒙昧的状态,本文试就中师书法课的性质、教学的内容与行式等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这方面的专家与有识之士.

    1997年02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三种唱法的特征及其融合初探

    李文军

    <正> 声乐是一门感染力与表现力很丰富的艺术,它的一切唱法都在不断地革新与发展着。在我国就其唱法讲大致可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这里不包括戏曲、曲艺等其它艺术的演唱方法).那么如何来认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能使三种唱法广收博取,为我所用,来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持久发展。因此,对三种唱法进行一些认识了解分析有着现实意义。

    1997年02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翻译的实质——翻译教学研究(三)

    杨君魁 ,岳可观

    <正> 我们在翻译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语言障碍,而不是技巧问题。而且,许多理论家都认为,语言从无定法,它的运用技巧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悟解。我们的翻译课就是要通过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外语的真谛有所领悟。长期以来,人们对翻译课的态度总是不那么明确。大多数人认为,翻译课就是要学习翻译,就是要解决如何忠实于原文和译出通顺流畅的译文。从它的名称看,也的确如此,不学习翻译的课就不成其为翻译课。但它毕竟不同于普通的翻译活动。二者之间的内涵和价值有着根本的区别。对于本科生来说,翻译是对所学外语的实际价值和母语转换过程的重新认识。通过翻

    1997年02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Formalism, functionalism and the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hinese tertiary institutions:som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正>Ⅰ.Int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debate about the value of explicitly focusing on 

    1997年02期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 Culture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正>Ⅰ.Introduction Professor Deng Yanchang once said“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well does not simply mean

    1997年02期 80-8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寓语法学习情景、交际教学之中

    赵利峰

    <正> 在对待语法学习问题上,我们有些人无论过去和现在某些程度上都有点走极端,传统英语教学过份强调语法,致使一切紧紧围绕语法转:句型练习以语法为焦点,课文教学以语法分析为主线,练习以语法为对象,汉译英以语法为构架,复习、测试也是以语法为重心.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学生经过至少是六年的英语学习,到头来仍不能用英语进行交际。显然,传统英语教学严重忽视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这种以手段代替目的的作法,充其量只能作到事倍功半。然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逐步推广使用,目前似乎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认为随着交际法教学的引入,语法结构规划已经无用,因而无须学习语法,这是对新教材、新教法的曲解。

    1997年02期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试论两种教学法的得与失

    范永宁

    <正> 中学英语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英语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要为中学英语教学提供理论基础,也要为中学英语教学实践规定原则和方法。英语教学法的发展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从错综纷繁的教学实践里,通过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提炼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规律;进而用带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规律,对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来指导错综纷繁的教学实践.显然,只有教学法思想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得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应注意教学法的研究。

    1997年02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浅谈计算机在翻译中的应用

    李作伟

    <正> 一、翻译在计算机突飞猛进发展的过程中,印刷行业早已告别了铅和火。随着计算机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翻译工作告别纸和笔也为时不早了。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应用经验介绍一下利用计算机翻译的过程。①扫描仪自动输入;②TH—OCR自动识别;③WORD中自动纠错;④汉神全文翻译软件进行全文翻译;⑤汉神电子辞典中人工加工。

    1997年02期 89-9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