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42396

当代文艺学名家研究

  • 跨界思维与叙事学理论建构

    刘坛茹;刘京晶;

    跨媒介叙事作为当前文学艺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应仅仅停留在具体作品的分析和阐释层面,而应加强跨媒介叙事的深层动因和学理研究,两者互为表里。龙迪勇在其深厚的空间叙事学研究基础上,认为空间叙事本质上是一种跨媒介叙事,模仿律和“出位之思”是跨媒介叙事的重要动因和学理,并通过深入透彻的作品分析,实现了个案与理论的完美结合。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建构“艺术叙事学”的研究设想。从空间叙事到跨媒介叙事,再到艺术叙事,其实都是同一种“跨界思维”所结出的学术硕果,延伸的其实是同一条跨界探索之路,也是践行新文科、新艺科的积极探索。

    2024年05期 v.40;No.16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叙事学研究的跨学科视角与中国立场——龙迪勇学术轨迹描述

    肖示玉;李梓菁;

    龙迪勇在叙事学领域深耕二十余年,“空间叙事”堪称其最初的学术标识与学术名片。而早在研究空间叙事阶段,龙迪勇就有意识地从媒介角度切入,从而为后续的跨媒介叙事、艺术叙事学打下坚实基础。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龙迪勇并非将叙事学囿于文学作品,而是将研究范围延伸到语言媒介之外的其他叙事形态,从而形成了跨学科视角的鲜明特点。龙迪勇的另一特点则是鲜明的中国立场,其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叙事学研究需要充分激发中国古代、中国本土的叙事学思想,从而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理论”。

    2024年05期 v.40;No.163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甘肃作家作品研究

  • 主持人语

    郭国昌;

    <正>随着新世纪的开启,西部文学走上了转向丝路文学的发展历程,丝路文学的世纪转型使甘南文学板块充满了少有的活力。应当说,扎西才让是甘南文学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星,放射着的神秘而迷人的光芒。扎西才让最初是以诗歌赢得文坛认可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扎西才让的诗歌创作稳定而扎实,以自由而安逸的方式抒写着甘南大地上的种种物象,沁散出来自心灵上震颤。

    2024年05期 v.40;No.163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 “共同体”视阈下对扎西才让小说创作的研究

    白晓霞;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阈去分析甘肃甘南作家扎西才让的小说创作实践路径时会发现,正是因为理论自觉意识(文学地理学理论导引下的“多民族融合小镇生活画卷”书写)、文体意识(文体意识规约下的“诗化思维”引领的精美汉语写作)、文学体制机制意识(文学体制机制与作家“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综合加持,才使得扎西才让的小说获得了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也将助力他的小说在独特的审美空间中继续攀援和提升。这一文学个案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甘肃多民族文学在新时代的创作前景。

    2024年05期 v.40;No.163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 从文本到事件:论扎西才让小说的事件之维

    胡亚蓉;

    扎西才让的小说在整体上表现为处在不断生成、变化中的文学事件。循着从文本到事件的研究路径,从创作事件、文本事件、阅读事件三个层面入手,可以发现扎西才让小说作品中,作家的个体经验与以桑多藏地为代表的生活事件的有机交融,为扎西才让创造一个文学“桑多”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扎西才让小说文本借助言语行为的建构功能聚焦普通人鲜活、脆弱的生命体验,有助于阅读者将经由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的“世界”进行调整、重塑和再阐释,为阅读感受和小说意义的生成打开更多可能,使扎西才让小说始终向现实世界敞开。

    2024年05期 v.40;No.163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文史学研究

  • “政治新名词”与清末的“革命文学”

    张向东;王思涵;

    文学的变革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尤其是表示新思想、新事物的“新名词”与“外来语”。清末“诗界革命”所倡导的新题诗,长期以来因其不能突破“旧风格”的藩篱而为史家所诟病,而清末大量的政论文更是不被当作文学来看待。但从文学语言的角度看,正是清末这些“满纸新名词”的诗文,为日渐僵化的旧文学焕发新机,提供了新的思想与语言形式。

    2024年05期 v.40;No.163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 鲁迅的战士诗论初探

    杨光祖;李艳;

    鲁迅的诗论,是战士的诗论,富有战士的气质。1908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形成了他独特的诗论。鲁迅的诗论,主要采纳异邦思想,是“拿来主义”的。他早年深受西方哲学影响,尤其尼采、克尔凯戈尔等。他的诗论,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也有“我以我血荐轩辕”式的家国情怀。《摩罗诗力说》就特别表扬那些具有反抗精神的诗人。

    2024年05期 v.40;No.163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汉代效谷县及所属相关置、亭位置再考

    陈晶晶;

    基于敦煌乡土志文书的相关记载,通过对敦煌市区东北诸城址信息的分析比对可知,汉代效谷县城当在今沙州古城东北20公里余的城湾一号古城。而考证悬泉汉简所载悬泉置至遮要置通行时辰数,对比悬泉置的坞院规模大小,可以推算出效谷遮要置在今悬泉置以西38公里的大疙瘩梁古城。另遮要置下属的要泉亭,当在今莫高窟以南、大泉河岸的成城湾古城附近。

    2024年05期 v.40;No.163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死亡、道德与正义——《西班牙悲剧》中的复仇意蕴探析

    李波;

    托马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开创了一个新的戏剧类型,是英国复仇悲剧的先驱,影响了后继者的戏剧创作。复仇具有丰富的意蕴,基德通过安德里安、英匹丽亚和西埃洛尼莫的复仇,探讨了死亡、道德和正义问题。安德里安的复仇揭示出死亡所具有的娱乐价值,不仅弱化了死亡恐惧,还表明死亡意味着肉体消亡,灵魂不朽的二元论立场;英匹丽亚的复仇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道德困境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西埃洛尼莫的私人复仇是对国家法律失败的控诉以及对正义的呼求。最终,复仇者作为社会改革者成为时代的悲剧英雄。

    2024年05期 v.40;No.163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方式、动力及趋势

    马陇平;尤鹏佩;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从其演进方式来看,主要经历了从课堂空间向社会空间的演进,从在场空间向缺场空间的演进,从独立空间向联动空间的演进,凸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展的实效性。为充分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空间的演进方向,要从空间矛盾的交织作用、空间主体的实践推进、空间政策的发展机制等方面分析演进动力,总结演进规律,明确演进机制。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趋势,以空间解释深化空间主体思想认知,以空间生产促进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以空间治理优化空间整体架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空间架构。

    2024年05期 v.40;No.163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党的自我革命问题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刘慧明;罗巧艳;

    党的自我革命问题是当下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029篇以党的自我革命为主题的论文的梳理,以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为载体,对党的自我革命这一研究命题分别进行可视化分析、热点分析及趋势分析。研究表明,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持续增长、研究热点覆盖面广、研究前沿信息量大、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贯通。因此,对党的自我革命问题的研究,要不断凝练和丰富前沿问题,进一步拓展热点问题的深度,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2024年05期 v.40;No.163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法学研究

  • 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系统论研究

    安兵;陈冰如;程荣;汪松林;

    以“系统论”和阶层思维为理论基础的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制度建构更具有实践理性。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职能系统能在明确行政检察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行政争议化解方式的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检察机关的主体定位及具体职能。在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过程系统中,检察机关是依权利主体申请或行政主体邀请介入,以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为限度,介入方式的选择应遵循合法和比例原则。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案例系统开发,主要以指导性案例为根据,可以明确其常见难点和突出领域,亦可以提供具体规则和规范意义,进而最终实现“案例之治”。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制度建构是职能、过程及案例的系统发展。

    2024年05期 v.40;No.163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论数据携带权的价值旨归及其实践路径建构

    夏灿;

    随着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数据相关产业规模的增大,数据已经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驾齐驱的生产要素之一,数据的流通利用日益受到重视,数据的商业价值愈发显现。发轫于德国、成熟于欧盟,为我国合理借鉴的数据携带权对于规制数据垄断、保护数据安全、保障人性尊严,赋能实体经济具有重大作用。通过追溯数据携带权的历史源流,剖析其权利属性、审视其价值旨归、建构其实践路径,以期真正实现数据携带权在我国本土化构建。

    2024年05期 v.40;No.163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传媒研究

  • 新媒体背景下甘肃红色旅游传播困境探析

    杨玮;

    新媒体时代为红色旅游提供了机遇,也带来挑战。甘肃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如何让新媒体平台为红色旅游发展助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对甘肃省红色旅游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为甘肃省红色旅游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提供参考意见,以促进甘肃省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05期 v.40;No.163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活态传承:甘肃非遗短视频传播路径分析

    杨晓燕;王冰冰;

    “短视频+非遗”开辟了推广非遗文化的新途径,也真正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文章以当前关注度较高的抖音与快手App为数据平台,分析甘肃非遗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特征与不足,并提出甘肃非遗文化短视频活态传承的路径与策略。

    2024年05期 v.40;No.163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教育教学研究

  • 能力本位下服务文旅产业的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基于甘肃X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建设

    石福刚;

    从甘肃X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建设的背景开始,讨论了能力本位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阐述了该校资产评估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目标,以能力本位作为实现途径,并将专业定位确定为立足甘肃、服务文旅、强化应用和重视创新的探索过程,进而对该校形成能力本位服务文旅的资产评估专业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的实践过程进行了阐释。

    2024年05期 v.40;No.163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7K]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能力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

    张莉;罗婷婷;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能力协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呈现出科研与教学能力发展失衡的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高校教师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与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教学方式转变滞后于互联网技术发展,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数字化偏差以及“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发展支持系统的不完善等。因此,我国高校应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平衡科研与教学的权重,推广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合理配置师资资源,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构建“互联网+”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2024年05期 v.40;No.163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高校声乐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以歌曲《美丽卓尼》为例

    樊娅娅;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声乐课堂有形象、有声音、有思政的特殊功能,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方式,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融入声乐课堂,以美感人、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以美培元,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选用优秀声乐作品《美丽卓尼》为案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寻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为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4年05期 v.40;No.163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其他

  • 中国特色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综述

    李想;王灿;朱冬梅;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通过全面总结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认识变迁、市场作用与政府职能三个方面着手,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化历程、作用机制以及理论争鸣进行了总结概括。同时基于文献评述,归纳提炼了相关研究的基本结论与演进特征,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4年05期 v.40;No.163 11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农户参与生态旅游业意向研究

    董霞;张德恒;高文茜;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旅游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促进经济开发与转型升级的主要旅游形式。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下辖一镇三乡337位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生态旅游意愿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参与生态旅游的意愿受到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收入、旅游资源情况、当地政府的扶持力度是影响农户参与生态旅游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4年05期 v.40;No.163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