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36591

甘肃作家作品研究

  • 主持人语

    张哲;

    <正>鬼鱼作为新生代小说家,已经成为甘肃本土文学的主要力量。他勤奋写作,产量丰沛,迄今为止,在国内主流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六十余篇(部)中、短篇小说作品,这些作品又结集为三部小说集,以此凸显当下西部文学的新势力。鬼鱼从河西(张掖)的小镇出发,辗转求学,在西部兰州居住、上班、生活、阅读和写作。河西有充沛宏大的地貌与历史,其间的魔幻、现实、传奇和想象构建了鬼鱼的少年记忆,这些部分成为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符码和母题。

    2025年04期 v.41;No.16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山河风景·传奇意蕴·幽微人心——评鬼鱼小说集《你朝时光而去》

    李琨;

    青年作家鬼鱼喜欢运用虚构的手法,讲述着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并呈现出“私人化”的创作倾向。小说集《你朝时光而去》所书写的山河风景,既铭刻着西部大地独特的精神烙印,又有一种逃避世俗空间的精神指向。鬼魅丛生的传奇世界,既形成了鬼鱼小说荒诞、神秘、诡异的独特审美风格,也赓续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志怪”“传奇”传统。同时,作者还喜欢以怜悯的目光关注那些在红尘中挣扎的人们,并以一种较为节制、舒缓、隐忍甚至略带压抑的笔触来描绘人的内心世界,不断探索着更深层次的幽微人心与复杂人性。

    2025年04期 v.41;No.168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生存困境的展示与突围——评鬼鱼小说集《你朝时光而去》

    陈雨露;

    鬼鱼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杂糅怪诞离奇的远古传说和近代历史,荒诞与现实并存,借助纯正厚朴的情感推动故事发展,展示出不同人物形形色色的不幸遭遇和生存困境,表现了鬼鱼对被时间遗忘的普通个体生命与寻常历史的关注。审视人类生存困境的同时,鬼鱼也在积极探索突破困境的途径,为人类共同的未来描绘憧憬画面,提供有益启示。

    2025年04期 v.41;No.168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失位、消隐与皈依——论鬼鱼短篇小说集《你朝时光而去》

    冯树贤;

    鬼鱼小说集《你朝时光而去》通过对当下青年男女形象的精心塑造,构建出“现代人的悲哀”,小说系列主人公所体验到的孤独、坚韧与无奈,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指向了人类灵魂深处对救赎的渴望与追求。而其展现出的核心精神内涵是人物的失位、灵魂的消隐与精神的皈依。

    2025年04期 v.41;No.168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敦煌艺术美学文化格局生成逻辑研究

    贾真;

    敦煌是中古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的重要通道和文化交汇中心。敦煌艺术美学体现了敦煌艺术在其悠久发展历程中所孕育的独特审美理念、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集中体现,更是基于文化形态“多维交融”的艺术创作“活动”,核心在于其多元性、包容性和连续性。敦煌艺术美学文化格局是社会演变的生动体现,受到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变迁的多重影响,揭示了敦煌艺术所体现的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共生精神,在通而不统的创新理念以及在多元文化交融中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演进系统”。它以系统性的文化思维和资源化的应用方式参与文化生成,为艺术生产构建新语境。

    2025年04期 v.41;No.168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文县白马人“池哥昼”传承保护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鲁建平;

    濒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哥昼”是文县白马人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八在各村寨跳的一种具有祭祀性质的傩面舞,旨在以诸神名义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平安祥和。2008年因其富含中华文明起源的远古文明密码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多年深入文县白马人村寨的基础上,通过访谈传承人、村民对“池哥昼”传承保护的看法,剖析了“池哥昼”传承保护的现状及现实困境,提出了强化白马人的文化认同性、培养传承人、确保专项资金到位、“互联网+文旅”助推池哥昼“活”在当下等路径选择。在多元一体格局下,认同传承白马文化与认同弘扬中华文化并育而不相悖,更有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5年04期 v.41;No.168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西北地方文化研究

  • 唐代回纥《移建勿墓志》与《李秉义墓志》补释

    马振颖;孙乐菂;

    《移建勿墓志》和《李秉义墓志》是新出的两方回纥贵族墓志。学界已有文章做出考证,但前人根据墓志考证出的家族关系有异,究其原因是对《移建勿墓志》中的一句话句读有误,亦有其他著述的录文在此处句读也误,需要改正。移建勿、李秉义二人入唐与纳质制度相关,他们在唐的生活经历其实大不相同,这突显出二人的身份也有很大差别。他们先后卒于大历七年与大历八年,但是二人身死与大历七年前后发生在长安的回纥暴力事件无关。

    2025年04期 v.41;No.168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平凉柳湖诗歌研究

    李天保;董燕;

    柳湖是甘肃平凉著名的人文景观,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柳湖文人深受江山之助,大都昂扬自信,风神俊逸。诗作也展现出明显的秦风特色,写得古朴率真,奋发昂扬。柳湖诗歌不仅忠实记录了柳湖历史形胜,更是西北耕读文化在诗歌领域的历史缩影,承载着柳湖的厚重地域文化,彰显着柳湖诗歌的独特价值。

    2025年04期 v.41;No.168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文史学研究

  • 狂欢激情与超限行动——布尔加科夫中篇小说《狗心》人物形象重析

    尚乐敏;

    布尔加科夫的中篇小说《狗心》在其整体文学创作中占据有独特、重要的地位。小说两个主人公形象所实施的一系列“超限”行动,凸显出二者所秉有的狂欢化身份构成和行动模式。沙里科夫的“狂欢性”集中表征于其“涅莫身份”所具备的反转视界、对个体话语的“广场式”重构与“屠猫”背后的恐惧消解作业。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狂欢性”则主要落实于其返老还童的“超自然”能力、手术过程的躯体探索以及上帝—魔鬼双重形象的充任。

    2025年04期 v.41;No.168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小雅》遗音:阮籍《咏怀诗》“发愤说”之微旨及其诗史意义

    李世磊;

    “发愤”即阐发内心愤懑,阮籍《咏怀诗》之“发愤”,源自《小雅》的现实批判精神。阮诗关注现实,具有怨刺意识,并以此抒发其愤懑不平的复杂情思。阮诗积极吸收汉魏诗歌的艺术资源,并借鉴正始玄学的思辨方式,在人物群像刻画、文辞使用等方面呈现出个性化表达特点,对抒发个体愤懑情绪具有重要作用。阮籍《咏怀诗》继承了《小雅》精神并有所发展,其隐晦幽深、凝练典型、富有哲思的怨刺笔法,代表着正始文士以诗歌批判现实的新的艺术高度。阮籍著诗发愤,《咏怀诗》反映了一代文士的独特生命历程,其对自己心灵的剖析以及社会问题的揭露,可谓正始名士“越名任性”的典范之作。

    2025年04期 v.41;No.168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与学科高质量发展协同提质路径研究

    张秦;卢娥;

    进入新时代,夯实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与学科高质量发展协同提质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二者协同提质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重维度:宏观层即关涉在顶层设计中融入双融双促理念,赋智协同提质科学化;中观层即聚焦在组织建设中嵌入双融双促理路,赋力协同提质高效化;微观层则着眼于在主体互动中置入双融双促活动,赋能协同提质多元化。然而,现实条件下诸如制度完备性不足、组织系统性不足、主体互动性不足等问题,窒碍着二者协同提质的高水平开展。为此,我们要不断优化制度供给,多路并进提振协同提质引领力;着力搭建协作平台,三融育人激发协同提质渗透力;完善交互矩阵建设,同频共振激活协同提质内驱力,以此实现二者协同提质的可持续推进。

    2025年04期 v.41;No.168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溯源·内涵·意义:习近平关于榜样重要论述的三维释读

    宋佳佳;赵冰;

    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具有示范引领、化风成俗的强大感召力。习近平高度重视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并作出了关于榜样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生成逻辑维度而言,习近平关于榜样重要论述源发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榜样文化,承继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榜样观,发展于新时代的现实需要。从内涵要义维度而论,习近平关于榜样重要论述蕴含着来源论、特质论、价值论、路径论等内容,是一个架构完整、逻辑严密、圆融自洽的理论体系。从价值维度言之,习近平关于榜样重要论述在坚定理想信念、推动党风政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方面意义重大。

    2025年04期 v.41;No.168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经济与管理学研究

  • 人工智能化、人力资本水平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数据的实证分析

    丁敏;赵宇;万子新;

    基于长江经济带2011—202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化、人力资本水平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化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碳排放有显著抑制作用。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化抑制碳排放的影响在上游地区最大,其次是下游地区,最后是中游地区;人力资本抑制碳排放的影响在下游地区最大,其次是上游地区,最后是中游地区;机制检验结果得出,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会削弱人工智能化对碳排放的抑制效果。据此,应当深化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数字化绿色转型;优化区域人力资本配置,强化绿色产业人才支撑;推进人工智能化与高端人才协同创新,打造区域低碳发展标杆。

    2025年04期 v.41;No.168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基于乡村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检验

    柴用栋;刘睿;许钦百;

    数字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中的深度应用,已成为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消费能力提升的重要动能。基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发现:农业领域的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优化流通效率,直接释放了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核心传导机制,推动农村经济从生产导向转型为服务导向,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升级,新型农业产业的兴起增加了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进而扩大了消费需求;农业领域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地域和消费类型差异,财政支持力度与交通设施水平是重要的协同因素。

    2025年04期 v.41;No.168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法学研究

  • 网络攻击中的国家责任归因机制研究——以《塔林手册2.0》为镜鉴

    张子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攻击行为频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多起网络攻击的实例,但由于网络攻击行为国家责任归因困难等现实原因,目前尚未有国家承担因网络攻击而产生的责任。《塔林手册2.0》对国家责任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网络攻击行为国家责任归因机制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但囿于其自身效力的局限,网络攻击中的国家责任归因难题仍难以破解。网络攻击中的国家责任归因机制尚存在攻击主体身份难以确定、取证难度大、主权边界难以认定、审慎注意义务存在争议、免责事由不明确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完善网络攻击中的国家责任归因机制可以从责任归因标准的明确、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的适当设置、合理界定网络主权边界、强化国家注意义务以及免责事由的体系化构建等方面入手,搭建合理的国家责任归因机制。

    2025年04期 v.41;No.168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采矿许可证到期后继续开采行为的刑法定性

    宋一鸣;吴林生;

    采矿许可证到期后的开采行为是否有刑事违法性,是理论和实践中皆存在争议的问题。非法采矿罪的保护法益是国家的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和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采矿权具备公私法属性,而采矿许可证只表征其公法属性,二者之间存在“权证分离”现象,因此超期开采并不代表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受到了损害。默示延期许可制度的暂时性保护效力使得新旧许可证之间存在保持连贯的可能性,应当以采矿许可证的延续状态为核心,只有当原采矿许可证到期且无法延续,使得采矿权的使用权能被禁止时,原被许可人超期开采矿产资源,才属于非法采矿罪的实行行为。

    2025年04期 v.41;No.168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教育教学研究

  • 城乡融合背景下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

    李德铭;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推动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导向强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推动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以促进城乡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当前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城乡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县城学校拥挤与乡村教育空心化问题并存;教育改革配套政策不健全,随迁子女入学等问题亟待解决。为解决以上问题,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一要建立城乡教育协作机制,积极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二要加强乡村教育建设,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短板;三要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提升城乡教育教学质量。

    2025年04期 v.41;No.168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学圣张世英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闫昕;

    张世英是清末民初西北地区教育近代化先驱,他秉持“教育救国”理念,创办众多新式学堂,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有力推动地方教育从传统迈向现代。深入系统地剖析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反映以及当代价值发现,他在教育思想方面,提出“教育救国”理念和“全民办学、全民受教”“知学爱国、学知强国”及“德智体并重”的综合教育观;实践路径上,于陕西、甘肃等地构建多层次教育网络,形成官倡民办、官民共办的模式;当代价值层面,其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爱国教育、综合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启示。张世英的教育实践重塑了西北地区文化生态,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借鉴。

    2025年04期 v.41;No.168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其他

  • 乡村振兴视域下甘肃省乡村治理困境及策略研究

    张婷;张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新阶段。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关系农村社会稳定。以乡村振兴为视角,梳理甘肃乡村治理现状,找出乡村治理中存在的短板,从而提出甘肃乡村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完善甘肃乃至全国乡村治理提供参考路径,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2025年04期 v.41;No.168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