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44087

刘禹锡研究

  • 探寻刘禹锡研究的新视角

    戴伟华;

    刘禹锡集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于一身,在中唐诗人中有突出地位和重要影响。回顾刘禹锡研究,开拓新境,探寻新视角,是非常有意义的。2015年11月22日至23日在连州市举行的"纪念刘禹锡赴任连州1200周年暨刘禹锡学术研讨会",也为研究刘禹锡提供了许多新视角。学者们提交给大会的会议论文,展示出对刘禹锡的不同方法和视野。与会专家学者的刘禹锡研究体现了学术视野开阔、角度新颖、方法多元的特点。关于此次会议的情况,备见张兴茂《刘禹锡研究新进展一刘禹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刘禹锡研究会"成立大会综述》一文。另外,本期特组织刘禹锡研究一组文章,也是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研究刘禹锡的,以对刘禹锡研究有所助益。

    2016年01期 v.32;No.11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 刘禹锡之子咸允府试事发微

    徐乐军;

    刘禹锡为爱子咸允府试事请托于崔群,崔群允诺后要求充任试官的门生张正谟关照并首选。京兆府解头历来竞争激烈,试官权限受制于府尹乃至宰相。崔群与当政的牛党权要不合,刘禹锡更是与牛党魁首牛僧孺有过节,在复杂而微妙的官场之中,刘咸允府试事自然不利。哪怕是座主之托,在错综复杂的官场利益纠葛之中,门生也会见风使舵。性格桀骜不驯的刘禹锡在爱子前程上碰壁,表明其艰难处境并未因贬后放还有根本性的改变。

    2016年01期 v.32;No.111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论刘禹锡接受屈赋之表现及其因缘

    郑真先;

    中唐南贬文人有大批主动学习屈赋者,刘禹锡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刘禹锡对屈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骚怨精神的接受,包括关心国家政治、坚守自我品格和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二是对骚赋体式的接受,如《问大钧赋》《何卜赋》等明显是学习屈赋的结果。刘禹锡接受屈赋的因缘有三,即政治挫折、疾病困扰,和强弱势文化较量下的自觉选择。

    2016年01期 v.32;No.111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从两篇拟作看朝鲜士人眼中的贬谪诗人刘禹锡

    陈彝秋;

    刘禹锡的诗文很早就在汉文化圈内具备广泛影响,古代朝鲜半岛的文人对其经典作品十分熟悉,也留下不少学习模仿之作。但较之于他的诗文作品,刘禹锡在朝鲜士人眼中,更典型的意义是作为一位贬谪诗人存在着。受儒家孝友之道,以及唐宋以来中国文人及史学家既有观念的影响,朝鲜士人对刘禹锡的政品与人品大多持批评与否定的态度,但也有少数文人借助拟作的特殊形式,将自身的贬谪境遇与情怀,寄寓于对刘禹锡才华人品的认同与理解中,并进而成为刘禹锡以及中国贬谪诗人的异域知音。

    2016年01期 v.32;No.111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典范与校勘——再读《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

    秦丽纱;

    《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作为一部古籍整理的典范之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籍出版的最高水平。它集点校、笺注、辨伪、系年、集评等为一体,全书二十卷,分上、下两册,记载了自贞元、永贞年间到开成、会昌年间刘禹锡的全部诗文。陶敏先生倾注了二十年心力,著成此书。文章将此校注的特色,归结为"全""细""准"三点,也对这本校注中所引用的《资治通鉴》及《旧唐书》《新唐书》之"纪"部分作了校勘考订,以求对校注再版作出点贡献。

    2016年01期 v.32;No.111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刘禹锡研究新进展——刘禹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刘禹锡研究会”成立大会综述

    张兴茂;

    2015年11月22日至23日,"纪念刘禹锡赴任连州1200周年暨刘禹锡学术研讨会"在连州市召开。会议论文涉及刘禹锡诗歌、词、散文的创作、接受与传播研究,刘禹锡诗文创作与宗教、哲学思想的关系研究,刘禹锡与中唐其他诗人、诗派关系研究,以及刘禹锡史料的考证等。这些成果观点新颖,材料详备,展现了刘禹锡研究的新动向。本次会议以刘禹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成立"中国刘禹锡研究会"。该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刘禹锡研究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2016年01期 v.32;No.111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西北地方文化研究

  • 追本溯源 澄清迷雾 厘清脉络 奠定基础——赵逵夫先生对乞巧文化的学术贡献

    余永红;

    赵逵夫先生对乞巧文化的理论奠基性贡献,体现了扎实严谨的学风,以及深厚全面的学识素养,他的乞巧文化系列研究是将文学、民俗学、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学以及地方文史等多学科有机结合的结果,体现了先生对重大学术问题研究的超强驾驭能力。赵先生追本溯源的系列研究,澄清了多年来相关问题研究的迷雾,厘清了乞巧文化的历史脉络,奠定了乞巧文化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解决重要学术问题的同时,也为乞巧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指明了方向。

    2016年01期 v.32;No.111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甘肃伏羲女娲神话扩布之探源

    徐凤;

    论文对搜集到的近三十年来甘肃省出版的民间故事集、文化部门刊印的内部资料本和地方志书中所收录的伏羲女娲神话进行了统计,发现共有161则之多,而且这些神话主要流传在天水及周边地区,内容以伏羲女娲成婚和伏羲诞生为主,并涵盖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以及后人对他们的崇拜等方面。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先后三次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出现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大量现存的伏羲女娲遗迹和纪念伏羲女娲的建筑物以及民俗给人们想象和传说伏羲女娲神话提供了许多见证物;古代文献记载给传说伏羲女娲神话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当地人以"羲里娲乡"人自居的自豪感给传说伏羲女娲神话注入了情感动力;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出土文物与伏羲女娲生活年代的吻合增强了当地人传说伏羲女娲神话的自信心;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传说伏羲女娲神话提供了新的契机。

    2016年01期 v.32;No.111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清代诗人杨鸾陇右交游及其诗歌创作

    邢锐;

    清代关中诗人杨鸾风雅超群,诗艺甚精。在其仕宦年间,曾行于陇右。与当时并称为"关中四杰"的刘绍攽、胡釴、吴镇交游并留下多首诗作,是其陇右之行的印证。陇右交游丰富了杨鸾的生活,陇右之作彰显了其诗风,使其在当时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2016年01期 v.32;No.111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陇东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研究

    王小君;

    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陇东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进行深入剖析和解构,构建了熔个人、组织、设施和制度于一炉的异质联盟,形成促进陇东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效网络。并从"增强文化存量"、"促进文化扩散"和"激发文化整合"三方面对陇东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016年01期 v.32;No.111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政治学研究

  • 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其路径探析

    李世勇;巢宗明;

    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关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以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当前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传播主体单一,受众文化水平低下,传播手段陈旧等问题。应推动基层党员干部的职业化,发掘群众领袖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潜力;设立科学合理的大众化目标;探究受众心理,关注农民现实利益之所在;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

    2016年01期 v.32;No.111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陈靖姑信仰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陈书纪;

    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立足于传统的优秀文化,包括宗教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元素,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陈靖姑信仰的价值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契合之处,我们可借助陈靖姑信仰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01期 v.32;No.111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

    杨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追求目标,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全体中国人作为公民层面的个人价值观追求目标,其中"爱国"应该是核心价值观中的重点,是每一个公民高尚情操的具体展现。但是今天,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在爱国层面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造成困扰。本文对大学生在爱国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大学生漠然和极端的错误思想,提出了改革授课方式、加强课外实践和弘扬雷锋精神等对策建议,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将正确的爱国思想付诸于行动。

    2016年01期 v.32;No.111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经济与管理学研究

  • 新疆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消费者对银行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高志刚;江丽;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商业银行的实地调研,从消费者对银行选择、注重的因素、主要使用的业务、了解业务的渠道、办理业务的途径五个方面分析两地消费者在选择银行方面的偏好,并利用AMOS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比分析影响两地消费者对银行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影响因素,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探查新疆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的消费者对银行服务的满意程度,并提出提升银行服务质量的建议。

    2016年01期 v.32;No.111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甘肃文化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杨齐;

    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出良好的态势,但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提升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中,政府应当着力做好规划、品牌推广、提供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创新融资支持模式,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2016年01期 v.32;No.111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物流绩效评价研究

    冯文芳;

    物流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和控制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物流系统运作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物流绩效评价的内涵,剖析了影响物流绩效评价的关键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物流服务质量表现、物流战略和系统、运作服务与支持三个层面,全面分析了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bayesian networks的物流绩效评价方法。为物流绩效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16年01期 v.32;No.111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社会与法学研究

  • 试论环境犯罪的刑法完善

    屈耀伦;

    环境犯罪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同时也触及了法律的规制问题。然而当下我国的刑法对环境犯罪的规制虽有其独特的地方,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旨在从刑法学理论与中外环境犯罪立法对比的角度展开对环境犯罪的研究使其得以完善,从而能从刑法理论上解决当下实践中纷繁复杂的各类环境犯罪问题。

    2016年01期 v.32;No.111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谁”是“剩女”

    方旭东;

    模糊性是当今"剩女"概念的一大特点。"剩女"定义外延边界不清、内涵错位,导致至今有关"剩女"研究难以形成对话和新突破。唯有尊崇科学原则定义"剩女",还原其真实社会处境,"剩女"才是剩女,"剩女"研究才能成为"剩女研究"。对现有"剩女"定义的反思与阐明,本文认为,社会学中"社会事实"指向的"剩女"是有结婚意向的30岁以上单身女性。对是否有过婚史的"剩女"可以做出"次级剩女"、"初级剩女"的区分。

    2016年01期 v.32;No.111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语言学研究

  •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国内对译者张爱玲之研究

    王宁;

    本文梳理了2003-2014年间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与译者张爱玲相关的105篇研究论文,并把其中发表于外语核心期刊的11篇论文与其余进行对比后发现:十多年来,国内对译者张爱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且成果丰硕,却仍然存在理论研究空白、研究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不同步、文本范围过于集中、系统研究不足等问题。基于此,今后对译者张爱玲的研究或可以从张爱玲的翻译理论研究、他译张爱玲研究、多文本译介张爱玲等视角出发,就如何助推张爱玲及其他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走出去,扩大海外阅读受众群而展开。

    2016年01期 v.32;No.111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阜平方言“圪”字词研究

    白茹;

    阜平县位于保定西部,与山西接壤。在方言分区上,阜平方言属于冀鲁官话区的保唐片,但由于临近山西,受晋语影响,存在一定数量的"圪"字词。因此,阜平方言"圪"字词既保留了晋语"圪"字词的某些特征又兼具官话方言的某些特点。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阜平方言中"圪"字的读音情况、构词形式和语法意义进行了描写分析,以期能够提供一些新的素材、对官话区"圪"字词的深入研究有所助益。

    2016年01期 v.32;No.111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教育学研究

  • “悟其渔识”的教学与科研

    刘俐俐;

    以"悟其渔识"为切入点,全面回顾、总结和概括综合性重点大学教师如何确立教学与科研及其关系的理念,以及籍此理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完成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与研究生培养等任务的具体实践、心得与效应。

    2016年01期 v.32;No.111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甘肃省为例

    郭宁;

    翻译专业建设是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新区的建设加剧了地方对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探索如何构建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6年01期 v.32;No.111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基于就业期望调查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偏差原因探析——以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为例

    尚雪英;史建国;边思羽;

    随着旅游业快速的发展,旅游行业人才"高需求和低就业"一直困扰着旅游教育。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本科生就业期望方面进行调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其中原因,并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建立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舆论导向等措施,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以实现社会对本专业的应用型、综合型和技能型的要求,解决行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2016年01期 v.32;No.111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武术传播研究15年:述评与展望

    陈玲;

    本文以"武术传播学"学科确立为节点,梳理2000-2015年武术传播研究成果,重点述评了武术传播的含义、武术传播的结构要件、武术传播的价值、武术传播的实践模式、以及武术传播的奥运实践等内容,并展望武术传播研究的未来领域:武术传播的基础理论;武术传播的绩效评估;武术传播和传统武术;武术传播和奥林匹克运动。

    2016年01期 v.32;No.111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明·张自烈编《正字通》

    王作华;

    <正>本馆所藏《正字通》版本为清康熙十年(1671)弘文书院刻本。版框19.7×13cm,外形尺寸25.5×16.1cm,半叶8行行16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版心下镌"弘文书院",4函40册。封面题"廖百子先生辑《正字通》,弘文书院藏板"(板框上边有"新镌’’二字)。首有康熙庚戌仲冬榖旦张贞生作《正字通叙》,次列康熙辛亥腊月之吉王震生序、辛亥孟夏朔曰黎元宽之《正字通

    2016年01期 v.32;No.111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