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伟华;
刘禹锡集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于一身,在中唐诗人中有突出地位和重要影响。回顾刘禹锡研究,开拓新境,探寻新视角,是非常有意义的。2015年11月22日至23日在连州市举行的"纪念刘禹锡赴任连州1200周年暨刘禹锡学术研讨会",也为研究刘禹锡提供了许多新视角。学者们提交给大会的会议论文,展示出对刘禹锡的不同方法和视野。与会专家学者的刘禹锡研究体现了学术视野开阔、角度新颖、方法多元的特点。关于此次会议的情况,备见张兴茂《刘禹锡研究新进展一刘禹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刘禹锡研究会"成立大会综述》一文。另外,本期特组织刘禹锡研究一组文章,也是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研究刘禹锡的,以对刘禹锡研究有所助益。
2016年01期 v.32;No.11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 徐乐军;
刘禹锡为爱子咸允府试事请托于崔群,崔群允诺后要求充任试官的门生张正谟关照并首选。京兆府解头历来竞争激烈,试官权限受制于府尹乃至宰相。崔群与当政的牛党权要不合,刘禹锡更是与牛党魁首牛僧孺有过节,在复杂而微妙的官场之中,刘咸允府试事自然不利。哪怕是座主之托,在错综复杂的官场利益纠葛之中,门生也会见风使舵。性格桀骜不驯的刘禹锡在爱子前程上碰壁,表明其艰难处境并未因贬后放还有根本性的改变。
2016年01期 v.32;No.111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郑真先;
中唐南贬文人有大批主动学习屈赋者,刘禹锡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刘禹锡对屈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骚怨精神的接受,包括关心国家政治、坚守自我品格和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二是对骚赋体式的接受,如《问大钧赋》《何卜赋》等明显是学习屈赋的结果。刘禹锡接受屈赋的因缘有三,即政治挫折、疾病困扰,和强弱势文化较量下的自觉选择。
2016年01期 v.32;No.111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陈彝秋;
刘禹锡的诗文很早就在汉文化圈内具备广泛影响,古代朝鲜半岛的文人对其经典作品十分熟悉,也留下不少学习模仿之作。但较之于他的诗文作品,刘禹锡在朝鲜士人眼中,更典型的意义是作为一位贬谪诗人存在着。受儒家孝友之道,以及唐宋以来中国文人及史学家既有观念的影响,朝鲜士人对刘禹锡的政品与人品大多持批评与否定的态度,但也有少数文人借助拟作的特殊形式,将自身的贬谪境遇与情怀,寄寓于对刘禹锡才华人品的认同与理解中,并进而成为刘禹锡以及中国贬谪诗人的异域知音。
2016年01期 v.32;No.111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秦丽纱;
《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作为一部古籍整理的典范之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籍出版的最高水平。它集点校、笺注、辨伪、系年、集评等为一体,全书二十卷,分上、下两册,记载了自贞元、永贞年间到开成、会昌年间刘禹锡的全部诗文。陶敏先生倾注了二十年心力,著成此书。文章将此校注的特色,归结为"全""细""准"三点,也对这本校注中所引用的《资治通鉴》及《旧唐书》《新唐书》之"纪"部分作了校勘考订,以求对校注再版作出点贡献。
2016年01期 v.32;No.111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张兴茂;
2015年11月22日至23日,"纪念刘禹锡赴任连州1200周年暨刘禹锡学术研讨会"在连州市召开。会议论文涉及刘禹锡诗歌、词、散文的创作、接受与传播研究,刘禹锡诗文创作与宗教、哲学思想的关系研究,刘禹锡与中唐其他诗人、诗派关系研究,以及刘禹锡史料的考证等。这些成果观点新颖,材料详备,展现了刘禹锡研究的新动向。本次会议以刘禹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成立"中国刘禹锡研究会"。该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刘禹锡研究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2016年01期 v.32;No.111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余永红;
赵逵夫先生对乞巧文化的理论奠基性贡献,体现了扎实严谨的学风,以及深厚全面的学识素养,他的乞巧文化系列研究是将文学、民俗学、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学以及地方文史等多学科有机结合的结果,体现了先生对重大学术问题研究的超强驾驭能力。赵先生追本溯源的系列研究,澄清了多年来相关问题研究的迷雾,厘清了乞巧文化的历史脉络,奠定了乞巧文化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解决重要学术问题的同时,也为乞巧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指明了方向。
2016年01期 v.32;No.111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徐凤;
论文对搜集到的近三十年来甘肃省出版的民间故事集、文化部门刊印的内部资料本和地方志书中所收录的伏羲女娲神话进行了统计,发现共有161则之多,而且这些神话主要流传在天水及周边地区,内容以伏羲女娲成婚和伏羲诞生为主,并涵盖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以及后人对他们的崇拜等方面。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先后三次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出现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大量现存的伏羲女娲遗迹和纪念伏羲女娲的建筑物以及民俗给人们想象和传说伏羲女娲神话提供了许多见证物;古代文献记载给传说伏羲女娲神话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当地人以"羲里娲乡"人自居的自豪感给传说伏羲女娲神话注入了情感动力;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出土文物与伏羲女娲生活年代的吻合增强了当地人传说伏羲女娲神话的自信心;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传说伏羲女娲神话提供了新的契机。
2016年01期 v.32;No.111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邢锐;
清代关中诗人杨鸾风雅超群,诗艺甚精。在其仕宦年间,曾行于陇右。与当时并称为"关中四杰"的刘绍攽、胡釴、吴镇交游并留下多首诗作,是其陇右之行的印证。陇右交游丰富了杨鸾的生活,陇右之作彰显了其诗风,使其在当时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2016年01期 v.32;No.111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王小君;
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陇东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进行深入剖析和解构,构建了熔个人、组织、设施和制度于一炉的异质联盟,形成促进陇东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效网络。并从"增强文化存量"、"促进文化扩散"和"激发文化整合"三方面对陇东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016年01期 v.32;No.111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李世勇;巢宗明;
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关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以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当前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传播主体单一,受众文化水平低下,传播手段陈旧等问题。应推动基层党员干部的职业化,发掘群众领袖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潜力;设立科学合理的大众化目标;探究受众心理,关注农民现实利益之所在;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
2016年01期 v.32;No.111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陈书纪;
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立足于传统的优秀文化,包括宗教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元素,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陈靖姑信仰的价值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契合之处,我们可借助陈靖姑信仰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01期 v.32;No.111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杨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追求目标,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全体中国人作为公民层面的个人价值观追求目标,其中"爱国"应该是核心价值观中的重点,是每一个公民高尚情操的具体展现。但是今天,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在爱国层面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造成困扰。本文对大学生在爱国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大学生漠然和极端的错误思想,提出了改革授课方式、加强课外实践和弘扬雷锋精神等对策建议,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将正确的爱国思想付诸于行动。
2016年01期 v.32;No.111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