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昱彤;
社区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受资源禀赋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普遍存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本研究以兰州市H社区公共服务发展实践为例,探讨了欠发达地区社区服务发展的可能路径,并深入分析了制约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结构性因素。提出在社会企业的理念下,通过内生资源挖掘和发展能力的培育,形成欠发达地区贫困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2016年06期 v.32;No.116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张玲;
基于规制理论和市场经济与企业伦理理论,将市场、政府规制、社会规范三大因素作为饭店低碳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242家饭店定量研究,进行模型建构和效应分析,结论证明了规制理论的市场与政府的协调互补关系,并跳出经济学视域,将社会规范为代表的伦理环境加入到饭店的低碳行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中,证明了伦理学是继经济学视角之后,又一个有效影响饭店低碳行为的因素。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三点建议,即提升社会规范在饭店低碳的影响力,加大政府规制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倡导节能减排的市场环境。
2016年06期 v.32;No.116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朱悦池;
在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可以发现流动人口结群同行的现象比较明显。基于问卷调查,探究人口流动的结群化特征,并运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考察具有不同的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的人群在结群化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人口流动的结群化趋势明显,有无同伴同行是人们流入某一地的重要原因。同时,流动人口的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对人口流动是否结群有较明显的影响,年龄越大者、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群以及已婚人群在迁移过程中更倾向于结群流入某地。
2016年06期 v.32;No.116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安春梅;陈兵建;孙志忠;
甘肃非公有制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比发达地区来说存在规模小、主体少、发展慢、层次低等问题,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现阶段,甘肃应该利用其后发优势,政府要转变观念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畅通融资渠道,指导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加强对小微企业的监督管理,使之成为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突破口,助力甘肃经济的发展。
2016年06期 v.32;No.116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寇娅雯;
甘肃已确立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要求通过人口有序转移、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和区域发展,实现与区域经济、城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转型跨越。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由紧密联系的五大支持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是衡量并体现全省跨越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任意系统出现问题都将损坏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综合测度甘肃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可持续发展能力五大支持系统,紧密结合省情特殊性,定性、定量论述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其表现,并提出增强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2016年06期 v.32;No.116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张恒;李荣华;
畜牧业在甘肃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对其历史的研究亦备受学界青睐。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畜牧经济史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一批重要学术成果。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在区域畜牧经济史、畜牧业与农业关系、畜牧业产品贸易研究等方面。但也存在研究对象及地域的不均衡等问题。回顾和梳理学术发展脉络,有助于甘肃畜牧史研究的深入和细化,亦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历史经验。
2016年06期 v.32;No.116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金璇;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一个经济全面发展的机遇,应该准确分析地区间的产业升级现象,克服产业升级可能面临的"比较优势陷阱"问题。本文借助产品空间理论验证了产品空间的异质性,阐述了产品空间视角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论证了产品密度、产品复杂度与优势变化的相关性,得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初始生产结构良好,但东部地区存在比较优势断档现象,西部地区存在行业分割严重、产业整合难及人才匮乏的主要问题,东北及中部地区存在产品多样性不足的问题。本文建议,我国应该实施产业间优先升级战略,在产品空间的局部断点处配置新的产业,提升各产品转换的潜在能力,同时减少政府政策的干预,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2016年06期 v.32;No.116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叶淑媛;
本文在对当代诗歌现场的观照中,对一些重要的诗学命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诗歌价值由诗歌精神和诗歌的美学韵味两个层面组成,并阐释了这两个层面的内涵;有效的诗歌批评应该是诗与灵魂的相遇,以及文本细读品味的批评;甘肃当代诗歌创作的价值体现在对诗歌精神的追求和诗歌艺术的探索,以及诗人们相对沉潜的创作状态。
2016年06期 v.32;No.116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马小明;
探究诗人心态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的发展走向。笔者欲从晚明政治的腐败、社会风气的奢靡及阳明后学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探究晚明诗人亦仕亦隐心态的形成原因,以便更好的研究"吏隐"心态对晚明"主情"主义诗风的影响。
2016年06期 v.32;No.116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王亚楠;
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先后将其改编为京剧、桂剧和话剧,并成为二十世纪除原剧外影响最大的《桃花扇》故事文艺作品。京剧《桃花扇》首演于上海更新舞台,后又由北平艺术馆等多次上演。桂剧《桃花扇》是他开展的桂剧改革实践的成果和范式之一。话剧《桃花扇》首演于台湾,欧阳予倩后来又做了多次修改,而在情节上存在一些疏漏。
2016年06期 v.32;No.116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韩晓清;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话题。法、美学派坚持跨国研究,陈惇、刘象愚批判了跨国研究之后提出跨民族研究,稍后中国学者又提出跨文明研究。厘清与确定研究对象是认识比较文学的前提,也是研究比较文学的关键。
2016年06期 v.32;No.116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王可锌;王人恩;
作为唐传奇中爱情悲剧的名篇《霍小玉传》,可谓"痴情女子负心汉"式故事的承先启后之作,它的出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学人的瞩目垂青,研究成果斐然。文章试从《霍小玉传》的创作问题、思想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比较研究、文化意蕴、继承与发展、英译本研究八个方面对《霍小玉传》近三十年的研究成果作一番爬梳整理,力求给予客观评述,以资学界参考。
2016年06期 v.32;No.116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王文君;
桃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分布广泛。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以桃花寄托情怀,作为女性、生命力的代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不同的作者来说,其笔下桃花的寓意也是不同的。唐代诗歌赋予桃花了不同的感情色彩,留下篇幅众多的文学作品,表明桃花在唐代诗歌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唐代诗歌中的桃花意象,以便于更好地欣赏桃花。
2016年06期 v.32;No.116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陈侃;邵乐乐;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顶"既表支持也表反对,这种反义同词现象的出现既有其语义基础,也离不开句法条件的作用,而语言使用者对词语义项的认知凸显使得"顶"的"抵制、反抗"义项一度占据优势,直到网络兴起之后,"顶"的"支持"义才被重新挖掘发展出来。
2016年06期 v.32;No.116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贾莹;
兰州方言第三人称指称形式包括"那""他"和"人家"。本文从说话者的主观态度、使用的语用条件以及标记性等方面分析三种指称形式之间的差异,认为兰州方言第三人称以"那"为无标记的形式,"他""人家"是有标记的两种第三人称形式,与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有关。此外,兰州方言"那"在第三人称标记之外扩展出的其他功能,这也增加了"那"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
2016年06期 v.32;No.116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杨福亮;
网络委婉语是极具时代特色的一种委婉表达形式,在《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辞典(增订版)》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其构成形式多样,构造手段丰富,具有非常鲜明的语用效果。网络委婉语既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同时也带有一定的不规范性,需要我们对其使用范围进行必要的限制。
2016年06期 v.32;No.116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孙雪英;李向阳;
甘谷方言中的家畜家禽称谓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针对与普通话相异的家畜家禽性别称谓,从语言演变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考察研究,探讨其历史来源和形成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语言现象和文化传统。
2016年06期 v.32;No.116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